這趟一月中返台,出發前一個禮拜人顯得格外忙碌。先是週間加了好幾天班替業務收尾、下班後又忙最後採買和打包,然而滿檔行程中間,還是抽空看了泰特當代美術館的高更特展、音樂劇一齣和喜劇「西滴,首相大人」(Yes, Prime Minister)。這三場秀/展裡,二場恰巧都在離開倫敦前一天落幕,不想錯過,非在上飛機前找時間看了不可,也才把行程弄得如此狼狽。然而倉皇趕場之際,忙碌一整個禮拜的最高潮還是印象清晰:週三晚上「西滴,首相大人」,二小時幾無冷場演出,演員泡在掌聲的汪洋中燦爛謝幕,把晡也深受感動,在台下大力鼓掌叫好。
早知「西滴,首相大人」這麼好看,把晡就把票買得晚一點,這個禮拜就不至於落得開高走低;「西滴,首相大人」若是離開前一天看,肯定上了飛機還念念不忘劇中你來我往的機智和對白,搞不好還因此捨不得暫離倫敦!
「西滴,首相大人」原本是英國電視喜劇(註一),於八零年代播出,內容以嘲諷時下政治為軸。劇情設定為典型的情境喜劇模式,裡頭只設三個要角,角色個個特色鮮明,任三擇二互動都能擦出不同的火花笑點。首先有劇名開宗點明了的首相大人(劇名為吉姆海克,Jim Hacker)。首相大人是滿懷遠大抱負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官袍下腦子裡點子成堆,不時拋出新政策企求革新。然而因為人坐最高位,只出一張嘴,首相大人遂同時具有天真又好高騖遠的毛病。他想以政治家自居,又時時放不開自己的媒體形象,稍不留神,所作所為便跟著媒體起舞,同時滿嘴為國為民,心裡卻也念念不忘自個兒政治生涯是所妥當,總之對自己考量太多,導致政治家的格局擺不成,稱作「半路政客」可能還比較妥當。當然像心猿意馬拿不定主意,又常在公開場合說錯話捅簍子,這些政治人物普遍有的其他缺失,首相大人幾乎都有。
相較於一選一任的政務官,行政體系另有常任事務官確保政府施政穩定,這個角色就由常務次官描繪(劇名為漢福瑞艾波比爵士,Sir Humphrey Appleby)。常務次官一角漢福瑞爵士是英國高級文官的象徵,也等同把英國行政體系的腐敗給具體化了。他抱持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想當然最好不做不錯,面對新政策恆久嗤之以鼻,永遠傾向維持現狀,什麼都不要變動(問題是什麼都不要變動,那國家養著行政人員要幹嘛?)。首相大人若宣示新政策下來,陽奉陰違,柔性抵制,若不慎給首相發現,裝聾作啞、抵死不認,再給逼急了,回頭軟硬兼施、又哄勸拐騙。
像漢福瑞爵士這樣的事務官,原本只該是施政輔佐工具,負責將政務官理念,導成可實踐、行得通的具體政策。然而由於行政體系長期自立獨存,高級文官衍生出自身的特殊團體利益,這種主體性思維,遂凌駕於他們只具輔佐功能的原則上;漢福瑞爵士不僅不把首相的錦囊政策當一回事,還會反過頭來逼迫首相放棄新政,或只讓自己合意部分過關,簡言之,便是不在其位謀其政。政府體系表面上是民選執政黨派、黨派籌組內閣,然而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卻反受事務官箝制,事務官不受選票督管倒成了地下的半個首相,這也是「西滴,首相大人」描繪行政體系,所點出最可怕的地方。
常務次官手段是很巧妙的,命令不合他意的時候,漢福瑞爵士或用大量技術官僚術語,配上艱澀的英文單字模糊焦點、混淆視聽,對於他想要表達過關的部分,話中有話就不明說,好保持他吃相典雅,不至失於難看。漢福瑞爵士揣摩這種典型技術官僚,因為職位不受選票制約,長期下來對於民主、民意,就衍生出一種功利甚至可以形容為病態的認識。他自詡為國家精英、社會中堅,認為自己最懂國家要的是什麼,也自認自己比選民還懂選民自己要的是什麼、對他們最好的為何,然而繞了一圈,他所推動所確認的,實乃「對技術官僚最有利的是什麼」。溫文儒雅形象背後,其實就是老奸巨猾。
劇場版對白(一)
漢福瑞爵士:首相大人,我們不能使用恐嚇作為政府的手段
Sir Humphrey: Please, Prime Minister, we do not use blackmail as government policy
首相: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用恐嚇作為政府的手段了?
PM: Since when?
漢福瑞爵士:恐嚇是犯罪行為;我們用的是「影響力」~
Sir Humphrey: Blackmail is criminal; we use “leverage.”
劇場版對白(二)
首席私人秘書:聽起來你似乎不太支持民主與選舉制度
Principal Private Secretary: It sounds like that you are not in favour of democracy and elections?
漢福瑞爵士:(震驚貌)不不不,我是支持民主和選舉的,只要選民能夠選出正確人選的話。
Sir Humphrey: No No No! I stand by democracy and the elections, provided the voters vote for the right people!
夾在這二大山頭之間,還有個首相首席私人秘書(劇名為伯納伍利,Bernard Woolley),因為不知如何是好,只得牆頭草、二邊輪流倒。首席私人秘書原則上是隸屬首相的秘書,但因為自身公職身分,又必須向常務次官報備,雙頭馬車二個老闆,所以立場搖擺不定。他因為相對年輕,在首相和常務次官手下,相形就是塊嫩豆腐。然而私人秘書也有點像是個半抽離的第三者,可以從旁觀察、批評、描述,相形之下,所以劇作也就利用這一角襯托首相過於魯莽的特性,又或常務次官城府甚深。
他也因為年輕,對於國家、民主還有一點最基本的信仰在,因此當漢福瑞爵士操弄過頭時,小秘書本著一點良知和正義,忍不住就要反問:「我們不是還置身於一個民主國家嗎」?他也因具備一定的事務官知識,可以指引首相識破漢福瑞爵士的伎倆;然而當漢福瑞爵士對他的操弄和軟性脅迫發威,小秘書轉身又變成老狐裡的同盟,一搭一唱催著首相打退堂鼓了。
政務官與事務官較勁拔河,普天之下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都有,當然行政體系腐敗到什麼程度、政治人物何等囂張,還因國家發展水平與文化背景而異,不過總歸說來,這樣的故事定綱,不是英國獨有現象。然而「西滴,首相大人」成品導出來後,每一幕卻都好像刻著英國出品字樣似的,這是因為編劇在行政體系的骨架之餘,還用了種種英國社會文化,填補上喜劇的血肉。其中最明顯的,便是大不列顛王國的階級文化差異。這種現象因出身而區隔不同社會團體,即使到了廿一世紀,依舊根深蒂固紮在英國社會的土壤裡;人與人因為背景不同而隔出來的鴻溝,並不是現代化就能夠輕易抹滅跨過。
漢福瑞爵士自詡為菁英,又傲慢將選民視為無知大眾,面對長官首相大人,更有膽逾矩輕蔑不服,這些姿態都源自於他個人學識背景相對尊貴,光是種種頭銜串在一起,都比別人全名還要長。於是爵士從高處望下去,自然就看人低了。漢福瑞爵士在劇中設定為牛津大學校友,而且不只是名校牛津大學畢業而已,他還是以First Degree高分畢業。依據英國評分制度,First Degree大致是60-69分這個區段;如果是70分以上稱作Distinction,但那是極少人才能拿到的高分。反觀首相大人「只」不過是倫敦政經學院校友,拿了個五十出頭及格邊緣的分數,恰好低空飛過。
於是在漢福瑞爵士眼睛,他這下屬是正正當當地瞧不起長官,因為不管是論母校論成績論學識論背景論拉丁文造詣,照理說,他都該比首相大人更高一等才對,唯一差別就差在那莫名其妙的民選制度,才會導致首相這等「二流人才」騎到他頭上。不過因為他私下可以運籌帷幄,讓首相以為政策是按自己意思實行,所以常務次官有實質但沒名分的真正權力,他也就可以不計較,反正等首相黨派落選,再換個新手來讓他捉弄調教。
牛津和劍橋二所世界級大學在英國的社會地位,用台灣台大的相對位置也很難百分之百比擬。在這個注重傳統的國家,牛劍雙校歷史上延續的排他性,也跟著流傳到今日;很多牛津、劍橋大學的學生,從中學時期就是同一群人在念,尤其來自那些高貴、要學騎馬射箭的寄宿學校。這些學生大學畢業之後,整批進入社會的主要行業,譬如壟斷金融財經的管理位置(即便今日努力推廣兩性平權和多元文化,倫敦金融區還是可以看到大公司董事會和管理高層,多半是白人男性的「男孩俱樂部」)、各大媒體或是政府的高級文官職。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交際方式和自己的笑點,連喜愛的運動都要跟人不大一樣(註二)。一般英國人光是單學一個外語就七零八落,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校友,除了通曉歐洲其他語言,還精通古希臘文與拉丁文,有點像是我們一般人講話還旁徵博引詩經。
為了描繪出這種高級文官的調調,漢福瑞爵士在劇中不僅深諳英文精深奧妙,運用語言的藝術發揮至淋漓盡致,話轉折處,還不忘信手拈來一句拉丁文,畫龍點睛,或者和首席私人秘書同享引據拉丁語之樂。對於首相粗俗、低淺的英文用法,若不是糾正他的語病、挑剔人家文法,就是以南方朔之姿,剃除不必要冗字,順道暗諷他的無知。可是漢福瑞爵士話講太艱深、語意太婉轉,非難的字不好意私用,有時簡簡單單的事情他反而沒辦法講得清楚,這就成了另一種反諷笑料。
把晡英國友人那天還跟我講了個有趣的小故事。他說,英國在布萊爾之前的首相梅傑入閣任首相一職後,曾經笑談他周圍的事務官,全是牛津或劍橋大學以First Degree 畢業的校友,唯一一個學歷比他低又沒從牛劍出身的,恐怕只有門房小弟。而且他回頭再想想其實也不太確定,天曉得是不是連中央政府的門房小弟,都被牛劍校友把持了!
我還滿慶幸,自己是到英國五年之後才碰上這齣喜劇的劇場版本,有些笑點觀察到又給我想透了特別有感觸!這幾年,職場上碰到一位家世背景格外高貴的英國同事,穿著、口音乃至於發笑的音量和方式,都與大家不同。這位同事雖然資歷淺姿態卻一點都不低,和他交涉碰了釘子,頗不少令人不快。劇才看一半,我都忍不住在想漢福瑞爵士若真有其人,搞不好就是同事的爺爺咧。
劇場版對白(三)
(漢福瑞爵士把重要政策的附帶條件藏起來,壓在最下面的檔案夾,不料此舉因為首相經顧問提醒而被揭發,首相震怒)
首相:還有什麼事情是我應該知道卻不知道的嗎?!!
PM: Is there anything I should know that I don’t know?!!
漢福瑞爵士:(從驚恐忽然轉變成嗤之以鼻貌)這個嗎,我都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算耶……(暗指首相笨,不懂的事情多到講不完!)
Sir Humphrey: Well, where should I even begin with……
劇場版對白(四)
(漢福瑞爵士與首席私人秘書一陣感嘆,直道他們才是政府的中流砥柱後)
首席私人秘書:我不懂,為什麼會有人想當首相呢?
PM: I don’t get it. Why would anyone ever wants to be the Prime Minister?
漢福瑞爵士:因為只有這個工作,既不要求顯著的既有經驗也不要求多種技能。
Sir Humphrey: Because this is the only job that does not require significant prior experiences and skills.
(續)
註一:「西滴,首相大人」其實是電視系列的後半部,一開始影集只把主角定在部長、首長層級,劇名想當然就只稱為「西滴,部長大人」(Yes, Minister)。後來電視系列大受歡迎,部長在內閣裡升成了首相,劇作裡就能寫作更多不同笑點,名字就也改成「西滴,首相大人」了。 註二:把晡的英國同事曾經跟我講,現在白領藍領大家都瘋足球,但是足球原是從勞工階級發展而出的運動。真正上流社會的子弟,在學校其實不太有機會踢足球,除了騎馬或到國外滑雪,男孩彼此玩得多半是英式橄欖球 Rugby 或無聊到教人窒息的板球 Cricket。 難怪說板球球員明明在打球,還要穿得跟去野餐一樣繁複~
劇場版對白(六)
首相(對漢福瑞爵士):說得精準一點,你到底想要暗示些什麼!?
PM: What precisely are you hinting?
首席私人秘書(插話):(乾咳)暗示是沒辦法精準的
Bernard: (Coughing) A hint can’t be precise.
(找半天才找到這個例子:漢福瑞爵士把很簡單的一件事講得極為複雜;這段句子關係代名詞一堆,我翻成中文時已經多斷了好幾個英文沒有的斷句,不然若以英文的斷句,整段應該是一個句子才對 -_- 。基本上這段話名詞太多、贅字也多,怎麼翻都不對勁,不過這也是它的笑點所在~)
Sir Humphrey: "Prime Minister, I must protest in the strongest possible terms my profound opposition to a newly instituted practice which imposes severe and intolerable restrictions upon the ingress and egress of senior members of the hierarchy and which will, in all probability, should the current deplorable innovation be perpetuated, precipitate a constriction of th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nd culminate in a condition of organisational atrophy and administrative paralysis which will render effectively impossible the coherent and co-ordinated discharge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within Her Majesty's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漢福瑞爵士:首相大人,我一定要以最嚴正的方式,來深表我此一新設措施的反對;此新設措施,不僅對於階級體制中資深成員的進出,施加了嚴重且令人無法容忍的限制,而且若這個可嘆的「創新」制度持續存在,它也會在各種可能的情況下,導致各種管道的溝通壓縮,並產生令組織萎縮的狀況,又造成行政體系癱瘓,近而釀成女王陛下的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各部門之間無法一致並協調地執行運作!
Jim Hacker: "You mean you've lost your key?"
首相:你想說的是,你鑰匙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