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文片名為
Coco Before Chanel,照實翻過,童叟無欺,挑明了電影只涵蓋時尚大師 Coco Chanel 在香奈兒王國大鳴大放前的傳記故事。據聞電影近期將在台灣上演,一知道片名定為時尚女王香奈兒,不免擔心又有觀眾要給誤導花上冤枉錢。片商硬嵌入放大時尚二個字,倘若吸引來一心追尋「復古法國版慾望城市」的觀眾,圖的是 Sex and the City 裡目不暇給的炫目華服,那可該要糟糕,保證叫人失望。相較之下,取片名一向煽情浮誇的香港這回卻將片子譯為「少女香奈兒」,明顯比台版中肯許多。

這部電影拍得不算長,其實也才一小時半再外加個五分鐘,可是法國片的沉緩步調,會給人關在電影院足足二小時的錯覺。我久沒看法國片,一開始對故事慢板的行進方式極不適應,可是越到後頭才越感到劇情鋪陳細膩,角色不斷醞釀;這些都是敘事緩慢的可貴。倘若以好萊塢的制式拍法來改拍這部傳記,大概就先草草帶過少女小時候多可憐多可憐,隨即搭著明快音樂,迅速剪幾段
Coco Chanel 裁剪衣服樂在其中的「過程就此帶過」,後頭就功德圓滿,不斷展現香奈兒的衣服如何美得非凡卓越了。

 

(要找這種「過程就此帶過」的拍法範本,迪士尼卡通片講究主角成長歷程的全都是活脫脫的例子;至於真人拍的片,不妨去看「藝妓回憶錄」裡章子怡是怎麼跟著楊紫瓊出師,好好一部小說怎麼給拍爛的。)

 

法國導演的拍片重心在 Coco Chanel 光鮮亮麗前的刻苦歲月,片頭其實是很常見的傳記第一章,套句卡通主題曲剛好一語道盡,亦即:有一個女孩叫「  」,從小生長在孤兒院。之後 Coco 一方面在地方的裁縫鋪上班,另一方面又懷抱著歌星夢在小酒吧駐唱,直到某天遇見有錢大佬賞識,一夜春宵,爾後 Coco 毅然決然上巴黎尋夢。但是至此開始,打拼的過程就不甚小甜甜:Coco北上巴黎依循有錢大佬,然而二人這段關係自不是王子與癡情少女甜甜的愛。Coco跑去當中年大叔的情婦,中年大叔則貪戀 Coco 的年輕肉體讓她白吃白住,只不過金屋藏嬌不給名分,客人來時逼她賣唱迎賓,二人耳語間還放話叫她識相點。

 

這種情婦生活雖不浪漫,卻也讓 Coco 接觸到當時法國的上流社會,等同為日後的發展先鋪了人際網絡,此外也讓 Coco 認識她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男人 Arthur “Boy” chapel。劇情到此就不再多說了,免得壞了想看的人到時觀影的心情。

 

會特別想寫這篇短短的觀後感,是佩服導演不媚俗的勇氣和對Coco Chanel本人的尊重。如果她硬把有錢大佬塑造成翩翩紳士而非衣冠種豬的形象,選個皮爾斯布洛斯男之流的熟男,套點深情款款再加上很多不得已,故事本也可以是「我倆就是注定無法在一起的忘年之愛」,再鎖定配上情人節推出,肯定大撈一筆。

 

又或者回到最初所說的服裝,導演本也可以把電影裝扮成第五大道或是 Avenue Montaigne ,可是她選擇讓電影忠於 Coco Chanel 的人生故事,於是時尚大師最早親手裁製的成品雖具原創性,卻絲毫沒有今日香奈兒的細緻雍容貴氣。當然拍時尚大師的傳記,電影並沒把時尚切割的一絲不剩。裡頭縱然沒有慾望城市裡的現成華服,可是看Coco 摒棄批評當代仕女流行服飾不必要的繁複,再看她任意裁剪男裝而做出自己特立獨行的行頭,也是另一種賞心悅目。

 

電影在倫敦上映那週,當期的Time out 雜誌有篇短短影評,我覺得寫得非常好。它說,若沒有香奈兒成名前的刻苦和遭遇,Coco Chanel可能就無法打造日後的時尚王國。電影拍的是成名前的Coco,影評也提得畫龍點睛:Coco wasn’t always Chanel, but she was never ordinary

 

女主角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亦是我推薦這部片的另一個理由。當年她自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走紅全球,雖然也曾以大爛片「達文西密碼」慘遭好萊塢糟蹋,但多半時間仍守著法國影壇耕耘,這部片更可以看出這位年輕硬底子演員的功夫。同樣是那雙黑漆漆的大眼,在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裡頭,奧黛莉朵杜慧黠得古靈精怪,可是回到 Coco Chanel 的世界,吝惜笑容的臉頰上,眼睛攝人的風采卻盡是哀愁與憤怒。再回想,即使這部片成了默劇片,單靠女主角的眼神,戲其實也能演得下去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uccino 的頭像
    babuccino

    一個人落腳倫敦大橋

    babuc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