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薩夏拜倫柯恩深諳二千年以降,搞噱頭遠勝砸錢買廣告的免費宣傳造勢之道。今年六月初
MTV電影頒獎典禮,這位多才多藝的喜劇演員,便以新片 Brüno 造型閃亮出場,從天而降,出其不意將一身天使裝下半近乎精光的屁股赤裸裸塞在阿姆正前方,二隻精壯的大腿,再飽滿滿錮住這位饒舌歌手的腦袋,隨後便維持這款要用屁屁餵飽對方的姿勢僵在半空中,直到阿姆二旁不知是隨從護衛還是徒弟友人等一干壯漢猛烈推開,一行人才憤憤離場。

 

阿姆這位連自家老母都沒放過的饒舌歌手,歌裡什麼對象都給罵過,歌詞若鎖定同性戀,自是用「屁精」此等字眼起跳。然而理應又屌又酷的饒舌天王,卻硬給屁精的光溜溜屁屁困得手足無措反將一軍,新聞傳出之後誰能不捧腹大笑?那些捕捉到阿姆反應的照片和影片檔,包括從一開始百思不解為何Brüno停在他上方不動的困惑表情,到後來與屁屁近距離接觸的一臉「幹!今天怎麼會這麼賽」,事後自然在網路上瘋狂傳散,想當然爾,這也為薩夏拜倫柯恩的新片拉進大筆票房。

 

我也為此,在新片上映頭一週便搶著一睹為快,甚至不惜排到午夜十二點的場次。饒是看電影前如此積極,看完本也沒打算寫些什麼,直到今天逛了法力大人小站的簡短影評,才忽然有股不吐不快的念頭。

 

奧地利時尚記者Brüno 為薩夏拜倫柯恩所創造的一大要角,其他知名的尚有「明為白人硬要學黑人說話的郊區青年」Ali G,以及三年前票房大開紅盤的哈薩克佬 Borat芭樂特。電影還沒翻拍之前,這三個角色本是薩夏拜倫柯恩為了電視節目而輪流扮演的人物;他會設法讓受訪者相信眼前人物真有其人、訪問內容真有其事,然後假藉以拍攝紀錄片/採訪的理由,讓攝影機在場開機,藉此收錄受訪者真實反應。上一回薩夏拜倫柯恩拍攝芭樂特,便是以同樣的慣用伎倆收集大量素材,最後再剪輯成哈薩克鄉巴佬遊美國,追尋海灘大奶娘潘蜜拉安德森的長篇故事。芭樂特大獲好評更成身退後,這回便換上理應更極端更敢的Brüno



(不用特別解釋,應該也猜得出來哪個是哪個吧?)


透過不同角色,影片可以鎖定不同的笑料。從這點來看,雖然二部片頗有美式惡搞節目 Jackass瞎鬧的調調,但是片子對笑料的設計,卻建立在深刻的社會觀察之上;薩夏拜倫柯恩實則很聰明地挑選特定對象,再利用他扮演的角色,去激發事先預設的笑果。另一方面,他又用西方人既定認知的「落後」國家眼光反看美國,襯托所謂的「先進」國家其實似乎也沒那麼先進。

 

以前作芭樂特來說,乍看之下,這部片最基本的笑點都圍繞著落後國家來的人多麼民智未開。然而芭樂特叫人笑得肚子最痛卻又最不自在的梗,則幾乎都出自挑戰當代政治正確的神經末梢:他以哈薩克鄉巴佬的無辜模樣,直呼黑人為「巧克力臉」,又對著女性主義者說「敝國科學家已證實女人腦袋比男人的小,而且只有松鼠腦袋一般大小」,如此甘犯大不諱的話講得如此順口,在兩性平權而且主流價值鄙棄種族歧視的今天,格外具備受爭議的笑果。

 

同樣的道理,要尋找G型教主Brüno 的笑料何在,則可以從Brüno本身的角色設定出發,再看與此背景相對應的社會現象為何。Brünogay,這點就不必大作文章了,除此之外,所有媒體幾乎一律用an Austrian fashionista來稱呼Brüno。所以G型教主簡單歸類,他是:

 

一、Gay

二、來自奧地利的 Gay

三、來自奧地利且追求時尚名流的 Gay

四、換句話說,是娘砲 Gay 註一)

 

針對頭一點,除了希特勒免不了要拿出來開開玩笑,薩夏拜倫柯恩並沒在奧地利人此等背景上大作文章;相較於芭樂特嘲笑哈薩克手段之殘忍,這回算是客氣的了。其實我也搞不太清楚為何他要將Brüno設定為奧地利人。聽同事的說法,或許是因為奧地利人的德文腔調聽來很娘,學起來特別好笑。或許德文這麼硬梆梆的語言,出自娘騷騷的大男人口中格外有喜劇落差感。

 

又如果硬要找出一個原因,奧地利於歐洲各國裡頭,並不以開放包容見稱,一般人刻板印象裡,想到奧地利就想到許多住在山間鄉村的保守居民,既與世隔絕也容不得所謂「光怪陸離」之人、事。所以打著「奧地利來的娘砲Gay」本身就是個賣點。如果說主角是倫敦來的Gay,那實在沒什麼稀奇倫敦;招牌掉下來隨便一砸就是Gay一雙,不是Gay的打扮還比GayGay

 

於是乎排開這一點,G型教主的火力大概便以三比七的比例,分落於嘲諷時尚名流文化以及同志文化上頭,針對同志文化的部分,則再細分為出櫃同志生活模式大揭密,以及對恐同或者同性戀自我否認的嘲諷。這其中把晡又覺得嘲諷時尚名流的火砲大隻些。尤其不履諾旅行途中「順路」到非洲領養了隻黑人娃娃回家,把人命當成裝飾品,這個不勘的橋段雖然電影預告都播過了,可是真在螢幕上看到時,仍不免倒抽一口氣。

 

法力大人給了G型教主十分正面的評價,這點我大致認同,可是真要打分數,本人打出來的恐怕稍微偏低些。究其原因,G 型教主的材料拼湊太也鬆散,不只前後硬兜起來怎麼看也不像一則完整的故事,笑點東一段西一段,中間零零星星也不少冷場點。再者,整部片最大的笑料主軸落得雷聲大雨點小,頂級龍蝦只給他拿去做成蝦味先:G 型教主拍同性戀文化生活內幕,並沒拍出什麼新意。它取的角度、採的笑料,其他電影幾乎都看得到,所以新片不具當年芭樂特一枝獨秀的新意,也沒有芭樂特縱橫天下放眼江湖唯我最敢的氣勢。

 

又說 G 型教主拿恐同性戀、仇同性戀、反同性戀,甚至自己是同性戀但是照恐照仇照反同的自我矛盾者當題材,終究也只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素材明明如此具備爭議效果,薩夏拜倫柯恩卻只選了淺到不能再淺,任何一個高中戲劇社都能想出來的處理手法帶過。要真帶種,他至少也該找個誠心誠意祈禱同性戀下地獄被火燒死的虔誠教徒來段深度面談,再不然去捕捉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反同性戀者,在陰暗角落間恩澤陌生男子肉體的寫實記錄才夠水準。

 

總歸說來,G 型教主的主軸是 Gay,但是把晡私下認為這部片真正叫人拍手叫好的部片,反而集中於其他次軸線。以同性戀為主軸的部分,雖然笑果還在,但惜而失之流俗,嘲諷力道稱不上深刻。只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觀影者的期盼本就是找點玩世不恭的胡鬧哈哈一笑,那麼 G 型教主至少這檔任務達成。沒看過芭樂特的話,或許評價或更高一點;只不過我也納悶,如果先前沒看過芭樂特,自己是否還會滿心期待來看G型教主?







(註 1 ) 中文片名翻得挺不錯的,G 型教主暗指 Gay 加上「時尚教主」,所以把電影的重心都點了出來,還順帶嘲諷不履諾是個大怪咖,貼切貼切。

(註 2 ) 把晡本人不僅是 Gay 也是娘砲 Gay 代表,所以用詞純粹屬於描述自我族類,勞煩訪客別輕易被冒犯或是公開指責~

(註 3 ) 「不履諾」完全是我個人隨便翻譯,這樣比較貼近劇中人物 Brüno 的正確發音;按照德文發音規則,U 上頭若是加了一對蝸牛眼睛變成 Ü ,讀音就要從類似注音的「ㄨ」變成「ㄩ」,所以 Bruno 念起來應該類似「布魯諾」,但是寫成 Brüno 念起來就應該比較像「不履諾」。

問題是,德文裡其實沒有 Brüno 這個名字,只有 Bruno,電影硬給他亂加一對蝸牛眼,其實只是想強調劇中人物講德文,像下圖電影宣傳海報,七月 July 也變成 Jüly ,擺明只是在胡搞;同時英語為母語的人,其實發不出我們「ㄩ」,因此寫是這樣寫,我卻是這樣亂翻,大家又全都念成「布魯諾」。所以究竟是「不履諾」還是「布魯諾」,真是自由心證,反正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不用考慮太多(對沒學過德文也想有所接觸的人,稍有誤導便是了)



(註 4 )想想 G 型教主畢竟還是一部滿好笑的電影,為何自己會如此苛刻?今晚追加新圖片才發現原因:不見上圖海報寫的宣傳標語嗎? "Borat was so 2006" 原來是薩夏拜倫科恩自己搞的鬼,硬要拿芭樂特跟G 型教主對比,「芭樂特都已經是有夠古早的 2006 的電影了」;你敢這樣講,人家對你的期待自然要比前作更高。

(註 5 )且不論電影究竟如何,我對這位喜劇演員依舊十分佩服。他不僅學一口德文腔英文學得叫人捧腹(可惜講德文的時候破綻就跑出來了,聽得出是英語系國家人的口音),連日耳曼民族那一板一眼的表情也學得唯妙唯肖。而且薩夏拜倫科恩自己不是同性戀,模仿得卻很有說服力,或許有人會覺得稍微誇張了些,可是若到各地大城的 Gay 街去觀察同志言行,其實真有一群人就是以這麼誇張的方式過活。

什麼演技也不說的話,且看下面這張圖比較一下吧:毛茸茸的男演員為戲把自己的毛除得乾淨溜溜,其中所有承受的痛苦簡直難以想像.....衝著這點敬業精神,還是該給他拍手鼓鼓掌。

(註 6 )最後也不免俗,學法力大人貼段電影預告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uccino 的頭像
    babuccino

    一個人落腳倫敦大橋

    babuc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