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慾望城市趕著全國上檔隔天去看,這回2008年暑假另一強檔大片,音樂劇Mamma Mia改編電影版,還來不及等到英國全國上演,我就忍不住砸錢搶先看倫敦首映。一場電影十八鎊五,台幣破千,心在淌血……
感想呢?
媽媽咪呀,我欲來去收驚。
也不是全盤否定這部片,可它事前沒把話講清楚,實在很不道德。這劇中場景設定在愛琴海中的希臘小島,為求合理,讓演員打赤膊無可厚非,但既然電影是這般拍法,好歹你海報上也加一句「敬告:本片諸多中老年男子裸露鏡頭」,讓人有點心理準備。
昨晚毫無預警,歐吉桑肉色春光好大一盤,二小時內整盤砸來,坐在台下看得非常不酥胡。
不酥胡之餘,把晡的少男心也跟著碎了。三位男主角當中,二個曾是我心中百大俊男的榜上明星。奈何歲月不饒人,昨天乍見前007皮爾斯布羅斯南、前BJ單身日記夢中情人科林佛斯,我的世界灰飛煙滅。過往這二人玉樹臨風,眼神深情款款,開口又蝕骨銷魂,簡直就是英倫紳士的完美化身;難得等到他們在希臘小島上又唱又跳又脫又露,看了一眼,心裡卻只想叫他們趕快去領老人年金。
皮爾斯布洛斯南其實身材保持得不差,衣服穿著看來都還高大英挺,只是襯衫要是扣子沒扣,難免有點小肚子。考量此生已高齡五十五,這把年紀還能有這款身材似乎不該苛求,可是……他那上半身整片都是毛啊!這種直追奇異果的毛髮比例,如果底下都是肌肉倒還罷了,等到肉都自然鬆開,遠遠看來誠然怵目驚心。
「達西先生」科林佛斯更慘,拍這部片拍到晚節不保。明明幾年前拍BJ單身日記續集時人兀自風度翩翩,在Mamma Mia裡頭,卻像吹氣球一樣急速發福。變化幅度之劇,連我這復胖達人都暗暗吃驚。這片子從頭到尾就他把衣服包得密不透風,到了不得不露的時候,鏡頭也跟著遮遮掩掩,那時看著看著就覺得有鬼;等電影播到中後段,忽然閃過短短幾秒的正面大特寫,光著上身的科林佛斯儼然是一尊彌勒佛往鏡頭跳過來,我嚇得魂飛魄散,心臟彷彿也暫停了幾秒鐘。
少男夢幻滅之餘,還是來講講這部電影。Mamma Mia目前還是倫敦的當紅音樂劇,票十分不好買,它也是先從倫敦開演,再紅回美國百老匯的少數異類。我來倫敦前前後後待滿二年了,雖然還沒找到機會去看Mamma Mia音樂劇,但光是它響亮的名號就不知聽過幾遍。
有別於一般音樂劇,Mamma Mia裡頭的歌,全是七零年代當紅團體阿巴合唱團 ABBA 的金曲;這些歌在西方魅力之大,即便是現在參加學生舞會或到了比較走芭樂路線的Gay bar,DJ還是常常撿這些高齡三、四十的老歌來放。像李玟也是咱們六年級的歌星,可她就在英文專輯翻唱過ABBA的Dancing Queen,想來在美國也是聽著這些老經典長大的。
也因此,Mamma Mia推出的時候頗受爭議。話說傳統音樂劇,編寫時都得從零開始,也就是說故事大綱跟其中穿插的音樂必須同時創作,這樣劇情與音樂方能水乳交融。然而 Mamma Mia開風氣之先,音樂撿現成的,故事則事後再編;音樂和故事既然有了先後順序,故事的目的不免就矮了一節;既有的音樂不能改,劇情圖的便是把音樂串連起來。
當時樂評就大肆抨擊,如果人人盡挑既有的熱門歌創作音樂劇,不僅音樂劇歌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歌的精神喪失殆盡,久而久之,也不會有人再願意費功夫去創作新的音樂。批評歸批評,Mamma Mia的人氣卻久久不衰;大學同學炘倫就說,這場秀看到後來觀眾都會忍不著站起來又唱又跳。好看的音樂劇不少,但是能有如此感染力的實在稀奇。
一開始我還不信邪,沒想到這次看的是電影不是現場音樂劇,還是一樣撞邪!片子也才開播不到十分鐘,每當螢幕上開始又唱又跳,台下就冷不防從四方八方竄出打拍子的聲音波浪,整齊劃一,一如北朝鮮人民共和國的閱兵大典。大家要仔細想想,這是電影,電影唉!前頭只有扁扁一大條布幕,沒有人在前頭高吼:「把手借給我!」,更沒有人把手中麥克風往前一遞,「大家一起來!」,結果下頭竟然還能捧場成這樣,您瞧瞧這些動感芭樂金曲的魅力多麼蠱惑人心。
一堆人對著布幕又唱又跳,在旁冷眼看來一定極為白癡,偏偏你人要是在現場,就算沒臉站起來,就算再怎麼矜持,雙手肯定也會不聽使喚私自偷偷躁動:起先可能只是小規模地左右擺動,不知不覺你就一手按在胸口陶醉其中,自以為是歌星開始跟著哼哼唱唱,唱到滿臉高潮欲罷不能;各位看倌,你是否在偷偷懷疑身邊男性朋友性向成謎呢?奉勸你帶他來看Mamma Mia。再怎麼遮遮掩掩的貞節烈男子,碰上這一連串動感金曲,非誘得他骨子裡那股騷勁兒火山爆發,一股作氣把他外表矜持的水泥牆盡數炸開為止。
到底是什麼樣的歌,威力如此強大?這些祖母級的經典芭樂,跳起來一定要有手伸食指右上左下右上左下的單調舞姿配上束死大腿不償命喇叭褲一條,論年齡論曲風,大概等同於西方世界「熱情的沙漠」(熱情的沙漠本身是否就是翻唱歌?)。但是阿巴合唱團創作量豐沛驚人,Mamma Mia、Dancing Queen、S.O.S.、Gimme Gimme Gimme、Voulez vous、Waterloo、要是一連播下來,肯定讓四、五十歲這些洋人大叔大嬸青春回憶飛揚,當場跳到骨頭散掉。
寫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有否注意到,一切魅力源自於原有的音樂,電影本身卻沒給我誇上幾句。這不瞞您說,電影拍得雖然不算極差,但觀眾若給娛樂到了,實在挑不出幾分是電影的功勞;這好像捕到深海黃魚一條,卻沾了麵衣直接給炸成 Fish and chips,整個就是浪費!
我最不滿的還是選角,總覺得電影選人選的是名氣,要的是噱頭(哇!皮爾斯布洛斯男跟梅莉史翠普唱音樂劇?!),至於選來的人能唱得多好,好萊塢把你拐進戲院後那還管得了那麼多。想當年芝加哥的電影版,就是敗在李察吉爾的扁鴨子嗓音,老鼠屎一大顆。我這回聽皮爾斯布洛斯南開金口,臉上也是瞬間斜線三條;這、這要怎麼形容呢?老帥哥唱是沒唱走音,但那種唱腔大概就類似部門主管在年終尾牙上台獻醜一曲「小丑」的水準,或說不走音的蘇貞昌吧;唱一首還給你拍拍手,不識相再唱第二首就想把你趕下台了。
梅莉史翠普當然會唱,她早期也是劇場出身的演員;但是影后雖然演技精湛,聲音表情卻遠遠比不上一身是戲的演技水準。就算只挑戲來講,看梅莉史翠普演個縱情享受人生與希臘海水陽光的奔放女子,就是說不出的怪;總覺得她太努力要演出那波希米亞中年女子的味道,反而很明顯看出她在演戲。這部電影好像淪為圖讓影后證明「老娘戲路可還寬廣得很」,選角選的,反倒不是最適合的演員了。
我和朋友黃小莎得知電影要上演,本來預定搶著先看完音樂劇,再回頭來看電影,無奈三訪Mamma Mia劇院卻是大禹治水三不過家門……沒啦,二人各加班一回趕不上開演(小小上班族的心酸!),禮拜六特地去排隊卻又買不到票。買不到票,看Leicester Square一旁電影海報掛得招搖,最後才心一橫,倒戈看電影先。
電影拍得唏哩呼嚕,我事後卻依然中了阿巴的毒;這整篇都是在狂聽祖母級芭樂的音樂中寫完的。音樂劇票買不到果然有其原因,歌給電影這般糟蹋,音樂劇反倒更叫人期待了。
------------------------------------------------------------------------------------------------
MV俗到爆,旋律 high到翻,最後還是來串祖母級的動感芭樂組曲唄!
Gimme Gimme Gi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