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http://www.guardian.co.uk/business/gallery/2010/mar/21/british-airways-cabin-crew-strike?picture=360719437
英國航空公司 British Airway (‘BA’)又罷工了。
因為去年聖誕節便有(半個)前例,所以說「又」罷工了。當時工會抗議,英航管理階層未諮詢員工,便逕自裁減長途航線的機艙服務人數(同一班次空服員變少等同每個人工作量變大),同時又計畫從2010年起凍結薪資二年,為此工會宣布大罷工,預計從12月22日持續到1月2日,為期十二天,以影響飛航交通繁忙的聖誕假期為目標,好對資方施加最大壓力。該次罷工計有一萬二千多位機艙人員響應,而按照英國航空訂票紀錄統計,受影響旅客預估將近一百萬人次。
消息傳開一片鬼哭神號,因為英航仍舊是不列顛孤島對外聯繫的主要航空,外界受波及乘客難以數計。英國航空本是國營企業,經營航線因此遍布各地,其中不只包括歐洲各大重點城市往來、英美間跨越大西洋的繁忙航班,更涵蓋其他像歐洲到中東、非洲等相對冷門路線,很多地方不搭英航,很難直飛抵達目的地。因此英航大老哥罷工,全英國聯外神經癱瘓,不可能不受影響。乘客有人要返鄉過節、有人全家出遊度假,還有為生意、出國演出等形形色色理由,總之這一百萬人,很多轉機機票買了、國外租車也辦妥了、當然旅館也訂了,存錢存了好一陣子,期待年底與家人團聚或好好犒賞自己。罷工消息來得措手不及,島外的回不來、島內的出不去,旅館、租車、機票、套裝行程,既付訂金幾乎全部泡湯。
記得當時工會和資方槓上,又對外放了話,眼看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罷工上演在即,媒體聞到火藥味大幅報導,受影響乘客反應激動,那知道哀鴻遍野的情況急轉直下,法院竟然在最後關頭下了禁制令:「不准」工會罷工,工會落得名符其實「欲罷不能」。
這道管制令讓風雲一夕變色,旁人看似是老天要給資方的好禮從天而降,然而始作俑者,還是英航資方。他們當時挖到程序漏洞,發現罷工投票共計一萬二千多名員工參加,然而贊成人當中,卻參雜少數已接受自願離職的機艙人員(大概不到一千票而已)。這些員工一旦接受自願離職,照理無權參與罷工投票,由於工會不夠謹慎未能篩選出離職員工的票,導致投票結果與現行法律條文牴觸。基於這點法源依據,資方成功說服法院,最後由法官宣布十二天的罷工計畫,投票結果無效。
大罷工長期籌畫,到聖誕節前已經箭在弦上了,最後卻得硬生生把弓放下,為此工會領袖難免灰頭土臉。但是管理階層擋也只擋了一次罷工,治標不治本,何況用這種程序挑毛病的手段,更無助於修補勞資雙方關係。想當然爾,雙方相互信任也跟著降到了新低點。工會領袖當時就說,沒關係,這次沒罷成,還有下次。
果然,罷不到冬天聖誕節,這次就宣布要罷春天的復活節。
Source: http://www.guardian.co.uk/business/gallery/2010/mar/21/british-airways-cabin-crew-strike?picture=360680747
這裡要先解釋一下,關於「工會要罷工」這說法,指的不是英航本身的內部工會。英國有幾個全國性工會,工會有時又因為產業而有所區別,所以同一個公司員工可能因選擇不同而隸屬不同工會,同一個工會成員,則可能遍布各大產業和各大公司。
因此關鍵人物雖然是英航,但是和英航資方對上的,其實是英國最大全國工會Unite的領袖,抗爭員工,則為英航多數空服人員;像英航機師,便未選擇與空服人員同仇敵愾。英航空服人員所加入工會不一,但這回公司管理階層槓上的,是最大宗的Unite會員,隸屬於BASSA(British Airlines Stewards and Stewardesses Association)分支。
聖誕節過後,英國航空公司的根本問題並沒解決,新一波罷工遂無法避免。英航2009年五月公布財報,這家一度獲利豐厚的大公司,年度虧損高達四億英鎊,折合約二百多億台幣,英航自己更坦承來年虧損恐將持續。起初英航因為燃油成本上漲比前一年高出九億英鎊而由盈轉虧,等到燃油成本下降了,全球不景氣卻大幅影響英航獲利。
英國航空公司向來走航空業的「精品」路線,票價普遍比其他進出英國的航空公司高昂,專攻高消費市場,尤其倚賴很捨得花的商務人士,利用高收費來支撐大幅成本支出。於是碰上全球景氣衰退,打擊就特別深。資方以此為目標刪減開支,然而工會不同意管理階層所提計畫,自己另提出一套節約人事成本的配套方案,資方卻又認為工會版本成本刪減幅度過低。雙方在聖誕節過後曾嘗試談判,無奈二邊不肯讓步、談判破裂,最後還是免不了走到罷工干擾旅客這一棋。
罷工這回事,後頭有個很簡單的邏輯:若要達到最強殺傷力,就得把擾民程度調到最高。所以Unite工會上次挑了聖誕節,這次又挑了復活節,都是英國大批民眾放假出遊的時節。
然而Unite工會可能也怕民怨積得太深反彈,特地宣布不予挑選4月2日到4月5日復活節期間作為罷工日期(記得以前念書時,台北也曾有團體試圖發動罷工抗議,卻因為挑了聯考當天被各方抨擊、無疾而終,所以拿捏這殺傷力的平衡也很難啊)。工會這次選擇復活節前夕二個週末罷工,頭一次三天,談不攏隔一週再罷四天;問題是有些學校假日三月底就開始放了,不少人也會搭著復活節休年假,早早就出發,所以罷工雖然沒挑在復活節的關鍵週末,還是挑了二組很殺的日期。
昨天是首輪罷工第三天,兩邊僵持不下。英航管理階層態度堅決,不讓步就是不讓步,除了火速訓練其他員工臨陣遞補上機艙當空服,還跟Ryanair等一干同業情商調度,幾台飛機加機上空服員一口借了要過難關,無論如何就是不坐下來和公會談判。
像Ryanair平日摳門出了名,機上要吃要喝的都得另外給錢,摳到前一陣子Ryanair老闆甚至一度考量,要和上廁所的旅客也要收費。這下為了共體時艱,死要錢航空公司的那幾位空服員外借英航後,忽然得替機上每一個旅客都免費倒茶供餐,不知道他們會不會錯愕到習慣一時改不過來?罷工是弄得各方都不快的事情,把晡卻不得不偷偷承認,每想到Ryanair空服員得按照BA規矩辦事,那一幕光是用想的都覺得好笑。但換個方面來想,連調性相差這麼多的Ryanair也要情商調班機,可見得英航也真是豁出去了,準備和工會對抗到底。
3月20日起首輪罷工歷時三天,三天後罷工實際損害,雙方各執一詞。工會宣稱,本週末英航慘到只從倫敦二大機場載了八千名乘客出去,英航卻表示,客運維持平日服務量六成,倫敦二大機場,共有八萬六千多人搭上英航正常營運班機;工會呼籲資方快回談判桌,管理階層則宣稱生意照舊,「多數」乘客透過事先知會而退票、取消訂位、更改行程,並未受到影響。
第一輪罷工沒把僵局打破,下一輪罷工,恐怕再過幾天也得如期登場,工會甚至不排除等到復活節過後,四月中再度罷工。
這則新聞看起來雖像是英航本身的問題,而且戲碼持續延宕,到了這一、二天,版面早陸續讓給英國國會議員收受公關費醜聞,還有歐巴馬順利推動美國健保法案的歷史畫面,但是這幾場罷工,實則牽連到英國社會全體。而英航勞資雙方態度越堅定、手段越激烈,就越挑動英國人的末梢神經。英國人,至少從我這外人眼裡觀察,還不太確定自己要怎麼看待罷工這回事。
多年前在法國念書時,吃了鐵路、巴黎地鐵罷工不少苦頭。那時傻傻以為罷工純粹是法蘭西共和國的專屬國家特色,同時心中把英國和美國視為同一掛,認定只要英吉利海峽一過,罷工就只剩下大學課堂上的空談,是英國真實生活裡見不著的歷史課本教材。
到倫敦頭一年念書還好,後來開始上班後,竟然也碰上了幾回倫敦地鐵罷工,而且罷起來狠勁一點都不輸巴黎,彷彿罷工目標就要將整座城市癱瘓,絲毫不顧上班族通勤死活,把原本地下移動的都趕到地面上,把車子內的都趕到街上。幾朝被蛇咬之後,把晡就矢志只要人還住倫敦一天,不管房間再小也一定要住在市中心,真有什麼狀況硬走路還是可以上班的距離才安心。
那時候好奇問同事,怎麼英國也有罷工,和來之前的印象不大相同。我還記得以前老師曾提過,六、七零年代的英國工會勢力強大,直到1979年柴契爾夫人上台和工會宣戰才有所改變。1984年,礦工工會於英國各地大舉罷工,鐵娘子卻拒絕讓步。雙方對峙一年之後工會放棄抗爭,象徵性被政府擊潰,那是某些英國人眼裡勝利的起點,也是某些英國人眼裡悲劇的高點。柴契爾夫人任內大力推動自由市場經濟,徹頭徹尾改變了戰後英國的經濟結構。然而這一切都與柴契爾夫人壓垮工會密切相關;她不但削弱工會勢力,也在法令上對工會施加限制。英國不正是這一點和歐陸的鄰居有所區隔嗎?
「可是倫敦地鐵的工會勢力還是很強啊。」
對方丟回來這一句話。
(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