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年半登場時間算不算長?
200710月,百老匯音樂劇髮膠明星夢(Hairspray)從紐約飄洋過海來到倫敦,在老家續演邁向第五個年度之際,落腳大西洋這端的沙夫茨貝里劇院(Shaftsbury Theatre)熱鬧開張。倫敦西區(West End)版本原汁原味,由美國版創意團隊掌舵,然而英國陣容、美國製作,卻絲毫不見水土不服,隔年英國Laurence Oliver獎,髮膠明星夢一舉奪得最佳新進音樂劇、最佳音樂劇男主角、女主角暨配角四項大獎,風風光光。

 

二年半來髮膠明星夢在倫敦西區打造了另一個時空,把美國60年代的天真、復古、歡樂搬到沙夫茨貝里大道,在灰暗陰濛的倫敦掛上了五彩繽紛的大招牌。蓬蓬頭和蛋糕裙總計在西區跳了十八個月近千場的歡笑舞步,直到今年328,髮膠明星夢才宣告下台一鞠躬。二年半來一直以為髮膠明星夢會長駐倫敦,像歌劇魅影、悲慘世界那般歷久不衰,於是說著要看要看計畫一直耽擱,直到上週路過赫然發現海報上寫著「Must End 28 March」才匆匆忙忙買了票。看了第一次意猶未盡,趕在最後一晚又上劇院報到,三天內看了二回,這會兒腦袋中了旋律的毒每天哼哼唱唱,然而路過沙夫茨貝里大道,女主角的蓬蓬頭海報卻已一去不復返了。





再怎麼相見恨晚,一齣音樂劇願意讓我三天內看二次畢竟有它迷人的地方。髮膠明星夢看完,會把整個人點亮,走出劇院時腳步輕快。戲裡旋律泰半都是熱熱鬧鬧的老派舞曲,非常適合大堆頭同舞步齊跳。其他若不是黑人大砲
R&B,就是俏皮小品,所以看完心情一不小心就要飛揚起來。色彩繽紛加上勁歌熱舞,我不得不說髮膠明星夢果真也有點妖氣沖天,是部滿娘的音樂劇。這點雖然和沙漠妖姬相當類似,但是沙漠妖姬終究比較肉慾--舞群賣肉是論斤在賣的,反觀髮膠情人夢裡人人衣服包得滿滿,適合天真可愛的小妖精。

 

劇中背景設定在1962年的巴爾的摩,甘迺迪總統執政,美國人心中的昔日美好年代(註一)。圓滾滾的小胖妹Tracy Turnblad 喜愛跳舞,夢想加入當地電視台的跳舞節目。後來因緣際會夢想成真,變成節目固定班底,一夕之間成了明星。女主角願望實現,照理說應該沒戲演了,然而髮膠明星夢卻藉此在中段開始碰觸更嚴肅議題。1960年代,也是美國還沒廢除種族隔離的年代,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不能在電視上一起跳舞的年代。黑人小孩每個月只能一天「Negro Day」才能上節目狂歡。Tracy樂觀單純,無法理解為何她的黑人朋友要遭受這樣的不平待遇,帶著一股傻勁,努力要打破電視節目的種族區隔和限制。

 

髮膠明星夢海報上寫著「Big Hair, Big Heart, Big Hit!」,一語道盡了這部音樂劇的精隨。Big Birl大號女孩Tracy,頂著60年代誇張的Big Hair蓬蓬頭,帶著Big Heart 一顆寬容的心。髮膠明星夢把原本嚴肅悲傷的議題寫進逗趣劇情,用輕快旋律、動感舞步和溫暖的女孩Tracy表達,這是它富含生命力又美麗的地方。





劇情到了結尾,主要角色群聚高唱 You Can’t Stop The Beat,乃是本劇的高潮。記得第一天去看,前頭坐了一對夫婦,爸爸媽媽中間坐了個八、九歲的孩子,原本我還在想前頭唱唱跳跳且不論,這麼嚴肅的故事小孩看得懂嗎?等到You Can’t Stop The Beat旋律響起,台上不分膚色、不分老少、不分胖瘦群聚熱舞,那時才又想到,小朋友若將這一幕看在眼裡,心裡不就多烙印了一分人與人之間不必區分你我的印象?

 

所以也才對於髮膠明星夢就此退場依依不捨。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並不是每一部都能看到台上給少數民族演員這麼多機會。而且若不是髮膠明星夢已經把故事設定好了,豐滿的女孩有多少機會能出任女主角呢?想通了這一點,發覺髮膠明星夢傳遞的不只是歡樂,還有Tracy的樂觀和希望。

 

 

劇組在年度 Royal Variety Show表演 You Can’t Stop the Beat表演卡司為倫敦首批演員,畫質稍為有點差。)

 

髮膠明星夢一路走來,身世背景複雜,不僅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先後各佔一席之地,更在電影和音樂劇二個藝術類別之間來回翻滾,滾到觀眾常常搞不清究竟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上網查證確認,這一系列作品最早起自1988年喜劇電影,2002年改編音樂劇前進百老匯,後來好萊塢見音樂劇大受歡迎,2007年才又根據百老匯版本翻拍回歌舞電影。

 

這段原由還沒搞清楚前,翻拍又翻拍的2007年電影是把晡對髮膠明星夢的第一印象。那部電影集結了不少大牌明星,尤其約翰屈伏塔反串主角媽媽的龐大扮相,不論喜感噱頭都十足,當年電影票房也賣得不錯。為此當年倫敦西區版的髮膠明星夢上檔前,製作單位和卡司備感壓力。一方面電影當年七月上演,十月首演的音樂劇鋒頭先給搶了,另一方面沙夫茨貝里劇院似乎風水欠佳,髮膠明星夢前頭好幾部劇都草草下檔,就怕也步上後塵。結果倫敦檔大獲好評,不僅如前頭所說橫掃獎項,把晡看Youtube上的用戶留言,也看不少人提到倫敦演員陣容似乎比百老匯特定檔期的卡司更勝一籌。

 

三月趕在最後關頭才看到表演,髮膠明星夢的卡司幾乎都換過了,早不是最初獲獎也廣受好評那一批。然而新卡司水準依然整齊,和Youtube上的影片檔相比,我反而還覺得幾個配角表現比前任出色。約翰屈伏塔可能在大螢幕上反串演活了Tracy的媽媽Edna,但是論唱功,倫敦西區前後二任演員Michael Ball Brian Conley實在都更出色。至於女主角Tracy一角,這回沒能看到倫敦勇奪音樂劇最佳女主角的Leanne Jones 演出固然可惜,可是把晡看到的Chloe Hart表現也可圈可點。Leanne Jones 的砲比較大隻,低音更加寬廣,不過Chloe的聲音比較嘹亮類似童音,這點和我心中天真Tracy的印象比較接近。真要比較,我反而覺得2007年電影版的Tracy 挑得無懈可擊(Nikki Blonsky)。

 

其實看音樂劇就是這樣,演員約一檔一檔簽,看到誰表演都是緣份。有時表現出色的老將可能當天狀況欠佳,臨陣上場的預備演員反而可能表現出色,不同演員之間也會摩擦出不同的火花。最後角色終究是屬於角色自己,沒有幾個演員能夠真的出色到把角色占為己有。也許過幾年後髮膠明星夢會重新來過,說不定到時會邀個老演員鳳還巢回娘家,又或許到時又有那個亮眼的新星冒出。戲雖然下檔了,且抱著Tracy天真的傻勁期待,說不定還真有上劇院再看一回的機會!


 




 

註一

 

寫這篇之前在網路上查了些資料,導演Jack O’brian說,當1962年甘迺迪總統遭槍殺身亡,“America lost its innocence”,自此。他希望能在髮膠明星夢裡,重新回味1962年甘迺迪遇刺之前的美國情調,一個天真甜美,而非充滿挖苦和憤世嫉俗的年代。

 

因此演員的打扮和舞步都很復古。這齣戲總共備有九十多頂假髮,為了配合當時青少年自我著迷髮膠噴不斷的髮型,假髮造型一頂比一頂誇張,裙子也一件比一件蓬。男舞者甚至還都是襯衫紮進褲子外頭再照件毛衣跳舞,所以看這齣戲真的是半塊肉都看不到…….

 

 

註二

 

女主角媽媽Edna一角從1988年電影開始就由男明星反串,所以後頭不論是美版或英版的音樂劇,又或2007年電影,媽媽全部由男明星出演。倫敦西區版的髮膠情人夢於2008年勇奪The Laurence Oliver Awards 最佳男主角獎音樂劇,但是讓男主角拿獎的,其實是「媽媽」一角咧。

 

媽媽由稍老稍胖的中年男明星反串,總添了分額外的喜感,這和「芝加哥」裡頭的Miss Sunshine 有異曲同工之妙。把晡去看表演時,演員Brian Conley有時會刻意把聲音拉到很低很低,逗得全場笑呵呵。另外由於男明星戴的是假奶,道具被爸爸一角亂來也不會有性騷擾嫌疑。所以中間一幕爸爸手在媽媽的假奶上「稍事調皮」,反串媽媽故意露出一副「不能自己」的表情,把晡附近的幾位老阿媽笑到眼淚都飆出來了。

 

所以我看Edna一角是很難還給女性同胞了啦~

 

 

(來回味一下約翰屈伏塔在電影裡的扮相,Welcome to the 60s,中間一段三位黑人歌姬狂飆,聽起來很過癮)

 


 


(同樣是Welcome to the 60s,倫敦卡司上節目表演)


 

 

附一個美國百老匯卡司版的You Can’t Stop The Beat。也不知是不是先入為主影響,我很受不了美國版媽媽的聲音,也覺得Tracy的唱法稍為做作了一點




也是美國百老匯卡司,這是剪輯版本


 

 

 

德國科隆也有德文版的 Hairspray! 不過還是英文版的聽起來比較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uccino 的頭像
    babuccino

    一個人落腳倫敦大橋

    babuc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