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大街(Avenue Q)倫敦上演五年換了三座劇院,現下落腳查令十字路上頭。新家Wyndham Theatre正對萊斯特廣場入口,馬路對面便是眾家特價票亭,換演Q大街後,劇院一身黃澄澄金字塔扮相閃閃發光,宣傳效果躲也躲不開。於是把晡每次路過,一想起劇還沒看(已經看過的那幾部卻老是一看再看,芝加哥到今年都看到第四次了),罪惡感一波波排山倒海而來。
後聽同事說Q內容精采萬分,更深感要快快把Q大街加進觀賞名單。偏偏各種誘因前仆後繼,說不上為何,離最終實際動手訂票卻老是差了一段距離。多虧上週末二位高中同學來訪,二人首選The Wicked 和 Billy Elliot都沒折價票可買,最後大夥兒折衷挑了最近的Q大街,馬路對面而已,這下因緣際會總算看成啦。
替Q大街平反冤屈
簡單的說,Q大街非常好看!
音樂劇要博得觀眾欣賞,有很多種路線可走。Q大街在這險惡市場廝殺,要拼到觀眾買票臨幸,打的其實是場大硬仗。它沒有沙漠妖姬光鮮亮麗的服裝當賣點,也無媽媽咪呀既有ABBA金曲撐場;觀眾不像獅子王那般對劇情有些概念,Q大街 的海報也沒辦法像芝加哥一般既賣相又賣肉。可是撇開這些先天不力的條件不管,細屬把晡開給朋友的推薦名單,Q大街絕對名列榜單前段班。
Q大街魅力來自創意和成人幽默。歌一首接一首,詞譜得詼諧睿智,曲調雖像是輕快兒歌,但是細聽歌詞往往不禁捧腹大笑,笑到一半劇情接著下帖重口味的藥,捧腹大笑馬上變成邊冒冷汗邊笑(這麼低級粗魯的梗可以笑嗎?可是已經忍不住笑了耶…好不安喔~可是真的好好笑喔~)。於是事後回想為何先前遲遲買不下票,這才領悟,事前盯著海報上一堆玩偶,不知不覺少了那股衝勁。套句朋友的話:「為什麼我花錢上劇院去看芝麻街呢?那不是給小孩看的嗎?」
當然不是。這齣戲若給小孩看到,小朋友的爸媽可能當場就暈厥過去了。Q大街玩偶乍看之下可能和芝麻街主角一樣無辜可愛,可是性格尺度差別天高地遠。開場不到十分鐘,Q劇玩偶不痛不癢直接爆口「Fxxx」。接下來二個多小時不禁髒話毫無禁忌來回飆,極度政治不正確的對白滿天飛,還有比真人還生動的玩偶床戲:要action有action、要噪音有噪音。你以為尺度極限探到這種程度該收手了,結果Q大街又來更重一手(~~You CAN’T put your finger there!.....OHHH PUT you finger THERE!!!),台下只好在休克邊緣繼續狂笑。
也就忽然間搞了清楚,Q大街為什麼要拿這些宣傳效果吃虧的玩偶當主角。這種戲碼尺度大膽開放,真人演易流於低俗。而且就算台上敢演,台下也未必盡數買單,觀眾裡,難保不會有幾隻自認開明的衛道人士大罵自己無辜遭冒犯,買票活受罪。可是一旦這些驚世駭俗的勾當交由玩偶來搞,觀眾事先便認定台上只是假戲,接受的尺度拉大,再加上玩偶無辜的臉,配上這些低俗不被社會標準接受的行為,反而有股衝突不協調的喜感。
所以Q大街的玩偶看似可愛,但對於尺度來說,當真是批著羊皮的狼咧。
(下面貼個Youtube上的玩偶床戲影片檔,不過是美國百老匯版本;不想踩地雷的請別看囉。其實劇院裡是不應該偷錄的)
衷心推薦Q大街另有其他理由。首先呢,Q大街是部很「當代」的作品,不論背景設定,又或對白用語,都以我們這個世代的成長時空為本。舊時代的經典好戲當然值得一看,可是細數廿世紀末到廿一世紀初期,這十多年畢竟象徵了自己成長青春的歲月,看到這十多年也能養出如此精彩新作,一股親切感自為此油然而生。
而這部當代作品精髓不在大幅載歌載舞,而是轉用諷刺喜劇的簡潔,透過劇情和歌詞輕觸我們這一個世代;談種族、談性、談同志自我認同,也談年輕人剛畢業開始上班的各種無奈。劇作一枝筆尖得酸得肆無忌憚得直接了當得煞人,也果然真正才華洋溢的英才,不必賣弄深奧文字。 三兩個生活字彙抓抓湊湊,怪了歌就押了韻、詞就傳了意,台上一唱,台下一聽,一不察覺就給殺進自己的心坎裡。
當代年輕人生活的無奈,從開場主題曲就定調得很清楚。戲開場甘冒天下之大不諱,直接高唱「捧著英文學士學位能做些什麼?/我真是遜斃了」(What do you do with a BA in English?/ It sucks to be me),等每個角色抱怨過一輪之後,該出場的玩偶和人物都認識了,社會上年輕人的萬花筒好像也滾過一圈。
Q大街 另一條曲目『每個人都有點種族歧視』(Everone’s a little bit racist),歌差點就比戲還紅。這首歌聽來十足逗趣,卻直探大家最敏感的中樞神經,大剌剌拿種族歧視大做文章,把一般人各種只敢私下講,卻不敢公開承認的種族刻板印象,全溜溜串在一起。有的橋段實在玩到還滿過頭的,譬如戲中猶太丈夫直指自己日本太太也是個 Racist,想不到日本太太大喊 I know!之後,隨即高唱(5:37 處):
The Jews have all the money
錢都在猶太人手中
And the whites have all the power
權力都在白種人身上!
And I always in taxi-cab
而我搭到的計程車咧
With driver who no shower!
問蔣老是不洗澡!(紐約的計程車司機多半是有色人種的移民開的)
最後一旁的黑人一腳還附合:
I can’t even get a taxi! (我連計程車都搭不起!)
這麼過頭的詞怎麼能唱?一來日本太太自己有猶太老公,講自家事好像稍為輕微一點,二來劇中日本太太故意把英文腔搞得很重,對白還刻意留了文法錯誤,所以兜了一圈,被歧視的其實也歧視人,歌在最後大合唱就回到了寫詞人的主旨:
Everyone's a little bit racist
每個人都有點種族歧視
It's true.
這是事實啊
But everyone is just about
但是每個人種族歧視的程度啊
As racist as you!
其實就跟你半斤八兩
If we all could just admit
如果我們都能大方承認
That we are racist a little bit,
我們都有那麼一點點種族歧視
And everyone stopped being
然後人人別再
So PC
一天到晚高舉政治正確大旗
Maybe we could live in ~
也許大家
Harmony!
就能和平共處啦!
晡案:那句 But everyone is just about as racist as you 寫得真巧!
不只說說跳跳唱唱
Q大街用人成本極低,裡頭多數角色都是玩偶,真人角色只有三位(猶太先生、日本太太、黑人房東),這三位演員都不必操作布偶。另外玩偶角色共計九個,不論出場時間長短,各各特色十足超殺閃光燈,而九個玩偶從頭到尾都只有四位演員操作擔綱,四位演員責任遂格外重大。(所以要全員同台還滿方便的,七個人就到齊了,謝幕很快~)
這四位演員不僅又唱又跳,玩偶角色扮演還得來回替換,尤其男女主角各自負責的二隻玩偶好幾回「同台」,男女配角得趕忙換手操作,男女主角則得一人分飾二角自己和自己對話。儘管任務如此繁雜,九隻玩偶還是個個演得鮮活。
(倫敦現任女主角 Cassidy Janson 扮演凱蒂;男主角在這影片裡有點生疏,但當天現場去看表現好很多!)
倫敦現任女主角 Cassidy Janson 扮演蕩婦露西 演唱 Special,粉性感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