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動筆開始寫這段感想,因為要介紹二位德國同事作主角,不知不覺竟然另外譜成 Entry Music入場樂,寫出了一小篇文章。看過那篇雜話,對金先生和棕先生稍微有點概念,接下來的故事也好寫許多。
本以為德國也是泱泱大國,沒必要在英語世界面前卑躬屈膝,那種全民瘋英文的熱度,或者是對蘸過英美墨水就致以崇高敬意的扭曲現象,料想該是我們這種小國家才會有的狀況。把晡以過來人的身分坦誠以告,在英國念碩士,你別聽念回來的在那邊講得多麼天花亂墜,其實那未必算得上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啦。
真來德國才知道,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原來也半斤八兩。日耳曼民族很務實的,自覺在全球化時代跟外界溝通還是得靠英文。於是漢堡的地鐵上照樣有「你還在為自己的英文發音煩惱嗎?趕快來報名XXX」、「啊!我不必再對自己的英文程度感到羞恥了」諸如此類的語言課程廣告,職場上自然也少不了英文不夠好就進不了大公司或多國企業的民間科舉制度。在這種情境之下,金先生和棕先生不但英文說得嚇嚇叫,而且二個人還各自到美國待過一段時間,這即便是從德國人眼中看來,也是一件很威的事。
二人都知道自己英文講得很好,二人也都自豪英文普遍比其他同事好。一般德國同事講英文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些地方結巴,話要是卡住,懊惱或惶恐的神情就會從他們臉上迅速閃過,逃也逃不掉。可是金先生和棕先生不一樣,二號人物講英文不但輕鬆應敵面不改色,換頻道從德文換到英文的時候,臉上還好像開燈一樣,四周都是滿滿的自信滿滿的光。
想當然爾,二人也想持續把英文維持得這麼好。可是學語言有一個不變法則:語言到當地學進步神速,反正就在那環境裡浸泡,一日千里的速度絕對比高中天天聽空英天天背單字還有效。然而若只依賴這類全天然學習法,一旦離開那語言環境,絕對也退步迅速(所以還是學生時代的苦功最紮實!)。
金先生和棕先生為抑制英語退步的速度,想來是鐵了心要一天到晚找把晡講話,而且他們的殷勤和熱忱直比當年高中聽到的奇人。那時我聽說隔壁班有個學生,對台灣籍老師的口音不是很滿意,為了追求最純正的發音,只要在路上給他堵到外國人,落單的絕對馬上衝過去釘孤枝 How are you? I am fine,練英文會話練到這麼積極!!(把晡哥哥念高中的時候,台北市路上的老外還沒現在這麼多,而且那時候沒有msn只有ICQ,網路都還要撥接逼逼逼連線咧)我有時候都想跟金棕先生說,你們兩個嘛幫幫忙,我又不是英文的母語使用者,也不用一起練習會話練到這麼誇張吧?但二人顯然抱持著無魚蝦也好的心態,依然故我。
這二人究竟找得有多熱忱呢?我有時都懷疑他們在偷偷抄筆記!尤其他們只要聽到一些特定的片語、俚語,操美國南方口音的棕先生會發出「吃完肯德基外帶全家餐後才有可能出現的心滿意足哇哈哈」爽朗笑聲,高二個八度的金先生則會直衝腦腔共鳴吐出叮叮叮的銀鈴般笑聲。二個人會要求把晡當場再念一遍、字義解釋,有時還要我造句,你們難不成把我當徐薇殷非凡嗎!!!
(我自己德文也問個不停啦)
有時候還冷不防給我點播上次哪個號稱「聽過念念不忘偏偏又記不起來」的。
我人在英國並未刻意去用特定片語或俚語,因為這些東西的文化意涵相當微妙,用的時候情境恰不恰當也很重要。外國人用,一不小心就弄巧成拙。說是這麼說,有的在英國聽同事常講聽慣了,不知不覺也要來上幾句。平常自己倒沒發現,還是來漢堡碰上了二個美式英語的大粉絲,才從他們的激烈反應發現自己講話習慣慢慢改變了。寫到這邊總算要進入正題,以下就列舉幾個金棕先生至今最念念不忘的英文用語:
1. Too much information
這個是少數刻意要用的,也是我個人到英國以來學得最樂、用得最開心的用法。
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詞是看六人行,有一集 Ross 跟 Monica 的老爸老媽來過感恩節的樣子吧?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有沒有印象。Monica 當時跟 Chandler 同居,還不敢讓爸媽知道,因為這對父母一直以為 Chandler 在他們家抽過大麻(其實是Ross 抽的,朋友幫他揹黑鍋),負責感恩節大餐甜點的 Rachel 沒發現食譜前後二頁連在一起,把香蕉派跟牛肉醬餅(?)做法大混和,作出超噁的香蕉牛肉派,幾乎每個人吃了都想吐。到後來老爸老媽一直說自己兒子有多優秀,妹妹抓狂爆哥哥的料,哥哥也爆妹妹跟人同居的料,最好笑的是這時候 Rachel 尖叫「天啊,我把二道菜混在一起了!」
這時 Ross 老媽的反應堪稱本影集的經典場景:「There’s too much information!!!!!!」(不確定台詞是不是完全一樣,但就是這個意思囉)
不過到英國之後,發現身邊英國人在講的情況,和電視上第一次看到的不太一樣。Too much information是用在對方還沒被問到,就自顧自地揭露過量的私人資訊。像認識把晡的,恐怕都知道本人講話非常不忌諱(應該身受也其害過),除了喜好拿人體排泄物來給話題加料,有時候跟朋友講啊講的,人家也沒問,我就開始分享個人的性經驗點點滴滴。這時英國同事通常就會瞪大雙眼,用一臉愣住的表情說 That’s too much information。
別忘了,英國人就是那種什麼低級的事情都敢作,偏偏不太喜歡拿出來講的民族。
所以你要是聽到朋友不請自爆料:
「我都喜歡X在某某地方ㄟ」<------- Too much information!
「我現在打X的頻率變得好密集喔」<------- Too much information!
「我已經好久沒有X生活,都快石化了」<------- Too much information!
好不好用啊?來聲 Too much information! 還可以視情況配合動作添效果,看你還是把頭往後縮瞪大雙眼(不過這姿勢容易露出雙下巴),還是要雙手摀住耳朵,或者耳住摀住了還要做個戲搖搖頭(其實很想聽),都可以藉此點醒對方幫幫忙,不要再賣有聲A書了~
(還不就棕先生要跟我分享他去漢堡脫衣酒吧如何認識了傾國傾城的瑪德蓮小姐,身為徹頭徹尾的男同志,光是想到那個畫面就剉,趕緊來聲 too much information 請他閉嘴)
2. Not my cup of tea
這杯不是我的茶。
現在英國人還是那麼常喝下午茶嗎!?並沒有喔,年輕人喝的不是啤酒就是可樂,早上也習慣來杯咖啡。倫敦的星巴克密度之高咧。
然而這個用法還是存活了下來,雖然有時聽來有點老派嫌疑,但配上非常機車的英國腔,依然頗具喜劇效果。意思就是說,那不是我的菜,老子不好這一套。是真的聽同事講過的!不過太常講就沒意思了,所以用的時機請自己斟酌。
棕先生問我周末幹嗎,我說沒計畫:
「你不想去看場足球賽嗎?」
搜哩喔,It’s not my cup of tea
如果你碰上的人沒棕先生這麼識趣,都講這杯不是我的茶了,還一直不死心地端出其他杯,拼命推薦光聽了就叫你睡著/縮陽的建議,這時候請搭配副詞強調:
It”s REEEEEEEEEEEAAAAAAAAAALLY not my cup of tea.
另外補充一下,我想英國人講茶,到了德國應該就會變成啤酒吧?所以把飲料倒換,德文裡幾乎一模一樣的 Das ist nicht mein Bier,想來也是「不是俺的菜」國際版延伸囉?大錯特錯哩。Das ist nicht mein Bier ,意思是說:It's not my business ,不干我的事 / 我無權置喙。問了德國同事,那不是我的菜要怎麼翻?人家歪頭想了一下:就 Das mag ich nicht,就說「我不喜歡這個」......會不會也太白了一點?
3. Can’t be bothered…/ too much effort
我才懶得去…../我才沒那閒功夫/做……太累/麻煩了
英國上班重複聽聞排行榜第一名。這種話要說得出口,一定要相關文化配合;英國人除了喜歡三不五時抱怨碎碎念之外,在職場上也不用擺出百分百完人的模樣,適當程度的喇賽和酗酒習慣反而會幫個人的「親切度」和外人看來的「正常感」加分,所以這種話可以大大方方跟同事說。
「你幹嗎不在桌面建立捷徑?這樣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唉!」I can’t be bothered….
「現在公司內部網路上有新的軟體更新可以下載~」I can’t be bothered….
「你為什麼不把這個老舊的鍵盤拿去換?」I can’t be bothered……it’s too much effort
「你都吃微波食物?平常都不自己下廚的嗎?」I really can’t be bothered……
「上次約你幹嘛不出來啊?」I can’t be bothered……
實在很難想像日本人用同樣的方法回話。
一板一眼的德國人,好像也不太習慣這樣的消極心態。個人覺得講 I can’t be bothered非常適合搭配坐沒坐姿或站沒站相的吊兒啷噹模樣,譬如彎腰駝背還要順勢站個三七步,同時雙手一攤聳聳肩,要加點效果還可以翻白眼,尤其用英式發音去念 can’t (康特)念到「康」的時候,還可以整顆頭顱往前頓點猛然釘一下,不然就是來個上排門牙暴出的水獺臉,戲劇張力十足。
上回經理交代把晡備一封英文版的文書,特別交代要打在符合德國公司規定,有本事務所標誌的Word檔案。我開那電腦,發現公司專用的特殊功能空空如也,直接跑去跟金先生要一份舊檔案,準備把中間內容拿掉改一改就好。
「我可以幫你下載特殊功能的巨集,然後示範給你看要怎麼從頭準備……唉,這巨集的連結不見了,等等,我打個電話給IT……」
「不用了啦,拜託你寄一份舊檔案給我就好。」
「可是你以後可能會用到這些功能,不如現在就下載…..」
把晡叫了金先生,用非常肯定的眼神看著他:「真的,寄一份舊檔案給我就好……I just can’t be bothered to spend all these time this morning for that tiny document…..」
至今難忘金先生的表情:那叫做文化衝擊吧?
(先寫到這,想到再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