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完沒了第五篇,總算下定決心把鏡頭拉出姐姐家。姐姐經把晡炫耀文猛烈造勢曝光,近來人氣居高不下;數位看倌暗中透露,文章閱畢,也想直奔巴黎受姐姐招待(咳咳咳,請注意措辭,「姐姐」是把晡戀情譜曲而來的我家姐姐,不是看倌姐姐!!!)。這姐姐倘若生涯規劃轉換跑道,把晡一定會把消息帶到,建議夫妻倆改在巴黎開豪華民宿,週末特餐一定要包括烤G跟小牛排,飯後再上法蘭西家傳蘋果派。若真有這天,還請舊雨新知多多捧場。
啊,順便再次平衡報導一下,姐姐、姐夫菜做得好可菸也抽得兇,家裡還有陰晴不定小怪貓一隻,每天早上在屋內狂練奧運百米衝刺短跑。
綜觀這次巴黎四天半之旅,直感無比輕鬆。事後回顧,那是因為我一家博物館都沒去唉!難怪這回格外有放假的感覺。
一般在歐洲旅遊,到了哪裡不是博物館就是教堂。雖說自己知道自己有幾分斤兩(就是進了博物館可以裝出多久興致勃勃的模樣,接著不打呵欠不覺得無聊只能忍多久),偏偏各地博物館動不動就收了啥曠世鉅作、轉角那間教堂恰好就是UNESCO列表璀燦文化遺蹟,導覽書上擺頭一頁寫,沒去好像欠它又欠自己一樣。搞到後來逛博物館和教堂,就像放暑假了還要交一整本作業,二個地方確定都去過才能心安理得開始大玩特玩。記得03年和霞飛共遊慕尼黑,讀藝術史的情人就是不一樣……頭一天到慕尼黑,這小子竟然逼我在一天內連逛七間教堂!達文西密碼裡面的行程都沒這麼趕了,他都沒看見我情人的眼淚啊……而且那時要不是因為時間不夠,咱家大師也不會悻悻然赦免後頭第八、九間教堂的試煉。(註一)
巴黎是因為這些年來了不下數次,該去的博物館大致都去過了,不履行觀光客義務,遂也未感壓力。而且倫敦住慣,便覺得博物館該像英國一般不收入場費,偏偏巴黎博物館首席之選,門票動輒十幾歐,如果沒啥特別動人的誘因(譬如恰好碰上每月第一個週日博物館免費入場),我還寧願把錢省下來拿去買各色地方特產甜點。
說到吃,不得不說,這回去巴黎玩的重點好像都在祭五臟廟;在姐姐家也是吃,到了外頭還是吃。巴黎檯面上二家精緻甜點招牌 Angelina 和 Fauchon,以前長住巴黎時竟然一次都沒去過,還是這回霞飛拉了去的。
我家老爺吃朝食特別講究。近幾年因養生,早上已改口只喝台灣頂級好茶,而且從碧螺春、金萱一路改喝到阿里山凍頂烏龍,一包比一包小但一包比一包貴,還指名非台北市信義路上的興華茗茶不喝(當然茶葉都是我買單……)。然而他養成如此惡習之前,以往早上醒來非喝熱巧克力才會醒腦;如果茶要阿里山凍頂烏龍,可想而知「一日之計熱可可」不可能只用阿華田打發。所以以前霞飛在巴黎若說要買菜呢,其中一站,其實是專程到羅浮宮旁的 Angelina 買可可粉:
樸實如把晡,都不得不讚道這家名店 Poudre au chocolat 泡出來的熱巧克力味道與眾不同,套句俗濫的說法,就是可可在口腔裡頓時化開的那一刻,心裡會湧起滿滿的幸福感。
喝完會想倒頭回去再睡那種。
把晡和霞飛廚藝各有專精,譬如老爺嘴饞想吃手工肉桂粉巧克力餅乾,這活兒肯定交給我來。然而 Angelina 巧克力粉有其獨特沖泡法,我一直懶得學,所以以前早上那杯迷人的熱巧克力,都由霞飛親泡,不假手他人。可惜這回二人分住二地,瞧他物資添購一大包,是要帶回麥次泡給自己喝的;早餐不泡,偶爾總也想在週末犒賞自己一番。
(沒圖沒證據,來秀盤把晡烤的肉桂粉巧克力餅乾~)
(Angelina的千層蛋糕)
熱巧克力是 Angelina 勝了一籌,但我倆公認手工巧克力的部分,還是 Fauchon 獨霸一方。 Angelina 的地段,central到不行,Fauchon 的店面則挑在浮華到讓人無力的 Madelaine – Opéra 一帶;這裡是巴黎蒙特涅大道之外,名牌精品的另一集中區,也是各大銀行和有頭有臉企業盤據的小地盤。
(鄰近氣派的 Vendome 廣場)
過去我總認為 Fauchon 招牌太響亮,響亮到來巴黎的觀光客人人不願錯過,於是人人到此一遊。你知道三教九流飛禽走獸大家都來的時候,人心裡就會暗暗生出一種「來了就落得俗氣」的怪脾氣,尤其門口還提供中文和日文導覽的地方,通常我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 Fauchon 雖蒙咱們東方觀光客青睞,卻不是把觀光客當傻大頭、名過於實的鬼地方。裡頭巧克力口味細膩,咬一口因為想讓滋味留在舌頭上,你會捨不得吞下去。
霞飛跟把晡因為覺得在姐姐家白吃白喝太也不好意思,於是除了把晡一開始帶了源吉兆庵倫敦分店買的日式糕點,這一趟跑來 Fauchon,也為了再添補伴手禮一份。倘若那位朋友到了巴黎也想一試,我誠摯推薦 Praline 系列的巧克力;所謂 Praline,就是把果仁碎片放到糖漿中去煮,然後這些小碎塊—大概是砂糖般大小—就拌到巧克力餡裡頭。成品咬一口,又有濃滑的巧克力又有香甜酥脆的細粒口感,好吃到會讓人咧嘴傻笑。
另外推薦一個大吉嶺茶口味。我知道,聽起來匪夷所思,可是這是把晡今年吃過最好吃的巧克力喔!
(所謂奢華的巧克力,就得一顆一顆買)
(最後買回家給姐姐、姐夫的手工巧克力 Combo,上頭塗了黃綠色 Fauchon 字樣的便是大吉嶺巧克力)
這篇寫得有點零零散散,看圖說故事,但既然已經講到吃的,就再提一下另外二個地方。巴黎除了傳統偏歐式的精緻小點,近代移民其實也讓此地可得的口味變得豐富許多;移民的主要族群除了前法屬西非,另外二者便是中南半島(越南、寮國、柬埔寨)和北非屬阿拉伯文化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
我這回意外在拉丁區舊家附近,發現一家北非糕點專賣店,價格也一反常態走高檔路線。其實這些偏阿拉伯文化的糕點,一般說來甜得有點膩,而且油到在餐巾紙上滲開可以直接把餐巾紙當場弄破。把晡以前多半是在超市外頭,或是上菜市場時看到小販便宜兜售,然而買來幾次,品質參差不齊,所以一直都不是其忠實顧客。然而這次發現這家專賣店,他們師傅不儘將甜度和油膩度抓得恰到好處,擺設也十分細緻,走進去便忍不住買了幾個來吃吃。 不過話說在前,即便像把晡平日嗜吃甜食,不顧體重金沙還可以一口氣吃一打,碰上這些異國糕點也是一個下肚便無法再招架,所以咱們東方人還是先試吃過,再決定要不要大批大批地買較好。
(堆積如山)
(還是很多)
(驚悚冒牌西瓜糕點)
(駭人仿製香蕉糕點)
最後便用自己魂牽夢縈的 Pho 收尾吧!Pho 是北越牛肉河粉,湯頭不知是用了牛的那些部味加了甚麼配料熬吃出來的,實實在在一碗,嚐一口砸巴砸巴,鲜得緊。而且香菜、豆芽、檸檬和最後那一串不知名的菜葉,是熱騰騰的碗公上桌後才加,湯裡有肉有丸子有筋,而且對我來說,用米作的河粉,總有股麵條比不上的香氣。
巴黎因為越南移民多,十三區吃到的 Pho,口味聽說頗為正宗。這道越南菜要到十三區中國城吃,然而巴黎的中國城不像倫敦有個城門(註二),而且其實應該直接喚作東南亞城;走在街上,聞得少是醬油烤鴨的油煙,而是魚露、芭蕉配榴槤的氣味。
到過巴黎的人,多數都認得裝潢不甚顯眼但口味極為道地的二家小店。這回我還是下午要搭車回倫敦那天,一早特地殺到巴黎市東南邊吃 Pho 的。一碗下肚,才心甘情願打道回府。猶記三年前到柏林,寄宿家庭樓下便是一家越南菜,嘴巴饞頭一天便興沖沖跑去要點 Pho ,老闆說,不好意思,他們是南越西貢來的,不做這種東西。倫敦越南餐廳也不如巴黎多,我最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總是人滿為患的,進去春捲不點只要 Pho,誰知做出來,還是不比巴黎意猶未盡。
(續) 註一
話說霞飛與把晡通殺慕尼黑教堂時,解說鉅細靡遺,說甲教堂的哥德式柱子跟乙教堂的混合式樑柱有啥不一樣,然而本人的內心獨白只簡單一句: 啊不都柱子嘛 。
上了博物館也是同樣情況,他說這個時期這個地區的耶穌畫法,跟那個時期那個地區的耶穌畫法有甚麼不一樣,本人內心獨白還是簡單一句: 人家是佛教徒ㄟ,真的不太計較您家耶穌長甚麼樣……
註二
參考用,倫敦唐人街,有味道多了
註三
這篇圖用太多,貼得好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