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鐵馬其實是屬於全倫敦市民的。六千台公家自行車任你使用,需要的時候路邊解鎖取車,翻身上馬就走,抵達目的地後把車子鎖回公家停車亭就好。只要車一還雙手拍拍,租用者就可毫無負擔走人,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不必擔心路邊沒地方可停,不必擔心車子綁好回來遭人分屍,屍塊還不翼而飛,比小叮噹把東西收進口袋還方便(很不幸,因為政策施行進度落後,所以目前僅限於網上註冊又付了費的市民)。
這大批市長鐵馬於今年 七月二十三日 正式上街,攻占倫敦街頭,六千台車分停倫敦市中心近四百個定點。話說,倫敦有些街角看它空曠空曠的慣了,某天路過,卻莫名其妙多出一大條亭子拔地而起(Docking Station),亭子旁接著停滿整排車一路延伸。碰上規模大一點的車亭子,遠看還挺壯觀的。於是這些市長鐵馬呢,還沒上路,就先來個低調轟動,因為輪子還沒在路上滾,車子就已經先把倫敦市容給變了。
(上路那週,Timeout 雜誌專題報導) (路邊車亭,這是把晡家過大馬路對面的巷子內) (車子長得其實不是非常優,可能是要避免被偷的緣故;前面那不是菜籃但弧度又疑似菜籃的東西……是要讓人放包包的嗎?) (車子停放記錄都透過 High-tech 電腦連線控管,有沒有高科!怕就怕醉漢辦業來車亭的電腦柱子旁邊尿尿,系統這麼精密想必禁不起英國男人啤酒後那一大泡)
後來變的不只是市容而已,還有很多人騎自行車的態度和習慣。最初把晡身邊的人多半持好奇態度觀望,而頭二天媒體興奮之餘,當然也不忘本份------一有新政策鐵定要熱烈唱衰。所以當時頭版標題控訴計劃欠周詳,明明市民某某還了車,卻被電腦系統不當指控租車長達一天欠了一屁股帳;翻到內文,又是約翰某某滿腹期待到車亭,卻撲了空沒車可取,史蒂芬某某趕到車亭卻無空位可停。
(據說為平息民怨,頭幾天電腦系統統計的欠帳全都勾銷,之後倫敦運輸局自然又不忘大力宣導解鎖取車和還車上鎖的正確步驟)
問題是報紙頭幾天盯完膩了,注意力就跑了。市長鐵馬計畫沒受他們關注,反倒過得好好,越施行越順暢。一開始只圖觀望的人,每天上路看這些公家車出沒,後來就發現呢,紅燈路口停下的市長鐵馬,從一台、二台變成三台、四台,看沒幾天跟著心癢難騷。於是等到那天忽然急著想趕去哪兒,或者某天天氣特好想騎車吹吹風,一動念就上網註冊簽了賣身契。上週一週二倫敦地鐵大罷工,這六千台市長鐵馬恰好就加入救援行列,很多沒自行車的人因緣際會,頭一次騎車上班,據說有人試過之後,就不排除改用自行車通勤。
自此想騎車的人,不一定需要買車,這點無非是倫敦自行車推廣計畫的最大魅力。由於倫敦自行車竊案頻傳,勸人買車往往對方都再三猶疑。然而一旦由公家提供硬體設備,騎車當習慣的「跨入障礙」和投資金額隨之降低,要跨足自行車界,忽然就只剩下「動念」而已。
這項自行車推廣計劃,由現任市長伯瑞斯強生(Boris Johnson)於任內推動,因此這六千台藍色水洗的腳踏車,小名又稱作「伯瑞斯鐵馬」(Borisbike,不然叫伯瑞斯孔明車也行)。
我想倫敦人或倫敦媒體喜用小名稱呼,無非是腳踏車官版名稱太倒人胃口;倫敦這套自由租車的方案稱作「巴克萊自行車租用計畫」(Barclays Cycle Hire Scheme),直接讓贊助商巴克萊銀行掛名換銀彈。但看倌也知道,前年金融風暴後,銀行名聲一家比一家臭比阿媽裹腳布,尤其投資銀行大頭,景氣大好時自己紅利猛發,出了問題卻全要政府公款買單,一講到銀行名字路人都皺眉,所以市長鐵馬的名字是賣了,騎車的卻不太愛用官方版名字。另一個簡單原因,Boris 和Bike都是同一字母開頭,都是雙音節短字,所以「伯瑞斯鐵馬」,英文叫起來著實也簡單好記。
伯瑞斯鐵馬原本計畫讓會員註冊使用之餘,也讓路人付款就地取用。否則要觀光客來倫敦玩一趟之前,還要先特地註冊市長鐵馬會員才有路邊腳踏車騎,未免也太強人所難。只不過呢,誠如本站長期宣導,英國人做事情喇賽不說、手腳又慢,所以目前還只開放網路上預先註冊會員者使用,一般用戶未經註冊要上市長鐵馬,至今遙遙無期。
八月中的時候,報上說八月底的截止期限趕不上,最樂觀的情況也要九月中才能全盤實施。我想承包商和負責小組,搞不好半數以上七、八月都放暑假去了,所以要夏天結束前全面開放,壓根是天方夜譚。果不期然,大部分觀光客都已回家,伯瑞斯鐵馬還是沒全面開放。而根據九月初消息更新,一般用戶恐怕要等到今年年底才能上伯瑞斯鐵馬。
(至於年底消息會怎麼更新,大家想必也就心裡有譜;其實這計劃本來五月就該啟動實施的,只拖到七月底就能上路,把晡實在已經很想說阿彌陀佛)
公家出車造車亭讓市民自由取用自行歸還,這種倫敦並不是這種計劃的發源地。世界各大城市裡,相關計畫辦得成功也辦得早的,是法國第二大城里昂。把晡自己則等到巴黎左派市長德拉諾威把計劃引進巴黎,才注意到這回事(嗚嗚嗚,車子來的時候人都離開巴黎不知道幾年了)。巴黎這套方案取名Vélib’,為 vélo libre 免費腳踏車的縮寫,也是倫敦市長鐵馬定案前的主要參考對象。
倫敦的市長鐵馬計劃耗資一億四千萬英鎊,以目前匯率來看至少有五十幾億台幣,預算幅度令人咋舌。反對的人自然要把矛頭指向開銷,直批評要騎車的人就自己買車,市政府大手筆添購公家鐵馬,下場八成要落得和巴黎一樣,車子不是被偷(通常再轉賣到東歐或非洲國家)就是被破壞,日後補車和維修的費用又是一大筆負擔。
這種批評自然有它的依據,可是把晡對於市長鐵馬這計劃依舊大力支持。有些東西是不能量化的;倫敦這幾年大幅推動市民騎自行車,不是單單追求流行而已。這塊地上擠了八、九百萬居民,市區路彎彎小小,不用說路上的汽車量要控制,連地鐵和公車都無法負載;增加自行車人口不僅有助於控管倫敦的空汙,對於飽和的大眾運輸系統,也具紓解功效。然而此城行人不耐、駕駛凶狠,硬體條件先天不足後天又難以配合,想在倫敦當騎士,不抱著完人精神無法持續下去。
所以說市長鐵馬,不是只拿來作為倫敦人移動通勤的另一種選擇。市長鐵馬一旦推行成功了,自行車在倫敦也能變成一種常駐風景,倫敦人在路上看慣自行車來來去去,有一天也會想加入騎車的行列,然後終有一天,倫敦和阿姆斯特丹或哥本哈根的心理距離,也就不再那麼遙遠。這種態度和心境的轉變,把一億四千萬英鎊砸到別的地方也未必生得出來;否則一億四千萬要拿到哪兒去呢?蓋更多路,蓋到倫敦像曼谷一樣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