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白天到咖啡屋解決民生問題,走了一天的路,晚上自然是到餐廳填飽肚子。其實白天咖啡屋往往也兼賣餐點,而咱們晚上去的也很少是純餐廳。這些餐廳多是半酒吧半用餐的型態,菜單也分下酒小菜部分,和前菜主菜甜點兼備的大餐區。或許啤酒正是捷克人生活不可分離的部分吧?吃飯時常看到其他客人刀叉旁好大一個啤酒杯,吃吃喝喝,啤酒配大餐。印象中英國人上酒吧多半是為了專心幹酒,酒吧提供的菜色自然有限;真上了餐廳要喝酒,多半還是來杯紅酒白酒,了不起換成可樂或氣泡水。總之英國當成二回事的,捷克人樂得一次解決。

 

上餐廳點傳統捷克料理,建議大家期望先別放得太高。中東歐國家傳統飲食不如西歐如法國、義大利精緻,菜色變化十分單調,尤其來這玩簡直是喜吃新鮮蔬菜水果朋友的地獄,一大盤菜上往往只漫不精心留幾片黃瓜、番茄和生菜葉,每次我點的菜上來了,心裡都忍不住納悶:「照這種吃法,明天開始會不會便秘啊?」

 

如果你好吃新鮮蔬果又怕胖(而且還不喜歡把食物丟掉),那這裡便是你無法轉世超生的雙重煉獄。把晡每每見到食物端上來,倘若把畫面定格,無言的內心戲對白多半不出「這是給部隊一整個排吃的嗎?」裝盛用的盤子大得警悚,好像捷克遍地食材,隨手一撿都是生肉塊不用錢。但是最最最最最驚悚的…..莫過於大敵當前,本人照樣連續二晚都把食物吃得近乎乾淨溜溜!(因為肉確實很好吃啊!難怪去三天就胖 一公斤 ,太恐怖了)

 



Restaurant Celnice

 

地主同學週六那晚將我們帶到共和廣場(Namesti Republicky)附近這家半酒吧半餐館的熱門去處,怕來沒位子,事先還打電話先訂了張桌子才敢帶我們來。共和廣場是地鐵大站,走出塔狀城門(通道?),其實就步出了伏爾塔瓦河東岸舊城區的觀光密集地帶,開始步入布拉格居民平日出沒的範圍,因此這家餐廳也是當地人與觀光客皆有。

 

菜單上的豐富選擇也反映了客源分布,當地人有義大利麵、牛排等國際共通西餐入門菜可選,然後折頁一腳也保留「傳統捷克佳餚」讓觀光客嘗鮮。地主同學大力推薦捷克的烤鴨或是豬腳,自忖食量小挑戰不來大量肉類食品的則建議選擇Goulash。於是長桌左側二盅半隻烤鴨、中間二份豬腳、右側則是二盤Goulash。接著地主同學隨口問了幾句「你們想不想先來點前菜啊?」。大家才樂意點頭,他便嘰哩咕嚕和服務生發了一長串珠炮,手指快速在菜單好幾個角落比了一下,服務生便把菜單一一收走,手腳俐落。


 


甘醇啤酒要不了多久便快速上桌,大夥喝得暢快之際,冷不妨三盤前菜砰砰砰跟著塞滿桌面。一盤大蒜麵包、一盤起士火腿都還一目瞭然,偏偏把晡右前方一只黑色陶碗,裡頭裝的東西卻是想破頭也猜不出個所以然來。洋蔥片和麵包塊倒還認得,只不過二者閃亮發光,肯定油吸了大把大把進去。除此之外,碗中另有一種小方塊,外頭金黃酥脆一層類似炸過的麵衣,彷彿在台北師大鹹酥雞琳瑯滿目的攤前似曾相識。我用刀子叉了一塊,打量了半响,猜不透是啥,決定送到口中,張嘴一咬時順便問了地主同學:「這小塊小塊的東西是啥啊?看來挺有趣的。」

 

「你說那一盤啊?那是豬油啊。」地主同學講得面不改色,好像我剛剛才夾了塊木棉豆腐下肚,偏偏話說得遲了,右側的臼齒早把酥脆外皮咬開,一時間油脂濃郁又肥膩的口感在口腔裡大作水災,還來不及用滿滿的內疚反省自己竟然大嚼豬油,身體早忍不住那舌尖滋味一股腦催著把那團化開的脂肪全吞了下喉嚨。

 

說實在話,滿好吃的,而且口感很台,外頭鹹酥的外皮除了香料之外撒了大量胡椒,很像路邊熱炒會有的下酒招牌菜色。

 

只是第一塊還可以辯稱「郎廡是我台ㄟ」不知者無罪,再要第二塊既然知道眼前一盤盡是炸豬油,怎麼也沒辦法戰勝良心,再把叉子伸過去攻城掠地了。一旁二位美女同學反倒毫不介意,叉子直直探。J小姐是因為家鄉訓練真傳,德國人吃豬也是吃成精的,尤其南方本是豬腳故鄉,吃豬本沒有幾個部份肯放過。美國女生則是享受美食的老饕外加喜愛異國文化,上餐廳沒有美國人這個不吃那個也不敢嘗的麻煩毛病,既然來了捷克又聽捷克朋友說盤中是當地典型佳餚,要吃起來真是毫無禁忌。

 

前菜啤酒撐不了多少場面,就那盤炸豬油捧場人偏少,待在桌上時間長了點。不一會服務生總算又出現在我們長桌附近,盤子一放,稍稍傻了眼:

 
 

 

會不會也太小盤了點!?!?
 

誰知片刻不到,服務生另一手再下,隨即追加:



 

歐買尬!這烤鴨會不會也太大隻了,而且還要配著上一盤吃,哪個人能吃得完?

 

二個女生剛剛伴著地主同學吃完一盤炸豬油,想必喉頭還在膩的當頭,見到這麼大一份餐點還要分二盤上桌,眼睛瞪得奇大,我在一旁則捧腹笑得東倒西歪。才笑沒多久,服務生再度蒞臨本桌,只見手一放直接把東西端到我面前:

 

 

這塊豬腳會不會也太大塊了一點?!而且,是有必要弄得這麼隆重登場嘛!?

 

可是真的很好吃,咬到如此香嫩的豬肉,都快要噴淚了。



 

鴨肉本來就好吃的,旁邊的美國同學嫌肉乾,不過她好心分我嘗嘗味道的部分是鴨腿,還吃不太出來。但這一整山豬腳真的要好好稱讚一番:捷克人,不愧是吃豬界的第一把交椅啊!

 

話說來英國三年多,吃豬肉機會區指可數;也不是沒嘗試過料理英國豬肉,但據其他台灣學生說,因為英國人殺完豬不放血,豬肉既腥又臭,用再多的蔥薑蒜也蓋不住那駭人的味道。作菜如果非豬絞肉不用,至少要泡在溫水裡等血水退去長達半小時,作出來後才吞得下肚;問題是誰有那美國時間額外搞這工夫啊?久而久之在英國只吃雞吃牛甚至吃羊,但是從小吃川燙瘦肉片吃到大的把晡反而不碰豬肉了。

 

偶爾在英國市集會碰上賣烤山豬肉的攤子,沾著蘋果醬其實還滿好吃的,但是豬皮烤到後來硬得像塑膠板一樣,咬都咬不斷,又弄得太鹹,所以到後來多半只夾著肉吃,豬皮整塊丟掉。但這隻捷克豬蹄子啊,皮外層香脆內心鬆軟,伴著肉吃恰好柔柔滑滑順勢把肉都推下胃了,連自己久不吃白米飯,當下都忍不住暗想,如果有白飯可配,滑嫩的豬皮、肥瘦肉混著該有多好。

 

豬腳皮和肥肉如此罪惡的東西弄得如此好吃,怎麼想都是十分不道德的行為,害得我一口接一口,吃到無法擋。而且Pig Knuckle是關節肉的部分多,真正豬蹄的部分少,所以大嚼肥肉之際,也不能用「豬腳富含膠質,我只是為了美容而吃」來欺騙自己。到後來縱然滿嘴留香,想到三十歲的人心血管恐怕已經給油脂塞得阻塞不通,最終也只得捨下一大塊嫩皮滑肉棄而不食。而且,真的也吃不下了。

 

服務生來問我要不要吃甜點時,差點把胃裡的豬肉一股腦噴到他臉上。


(吃這麼乾淨,真該給她拍拍手耶!)

旁邊的 J 小姐也是女中豪傑,一盤半隻烤鴨雖不算吃到屍骨無存,但是除了肉末外真也挑不出多少東西來。集中攻擊鴨肉的結果,便是另一盤吃不完了。其實撇開肉不講,另一盤菜也大有學問。盤上一片一片的,被翻作Dumpling,但是捷克的 Dumpling 和咱們水餃的差別,豈止能用天南地北來形容?這種代替麵或飯類的副食又可細分為不同種類,有多種作法,但不外乎用麵粉去和著馬鈴薯或麵包製成,總之是抱著「一整個很缺澱粉」的理念所做出來的東西,再加上培根或奶油等罪惡食材讓熱量升級,對採用夜間 No Carbs 減肥策略者而言,無疑是頭號大敵。捷克文叫Knedliky,德國也有類似的稱作 Knudel,差別在於德國都是做成一小球一小球直接上盤,捷克則是做成好大一團,再切片擺盤上桌。

 

這東西因為不是純麵粉作的,吃起來有種滑稽的彈性口感,很像麵包與客家粿的混血兒,但是Czech Dumpling單吃則有點乾;它們佐料上桌最大的功能,就是吸取盤中濃郁的醬汁,確保你把盤中所有的熱量都吞下肚。話雖這麼說,但沾了醬的Czech Dumpling,天地良心,真的好好吃啊~

 

盤中另外擺的是酸菜。以前中歐東歐天氣寒冷缺乏新鮮蔬菜,他們靠的便是這種酸菜來補充維生素C。這種酸菜在此間餐廳的菜單上只簡單稱作「萵苣」Cabbage,不過萵苣講的是菜本身而沒提及作法。酸菜在德國稱作Sauerkraut,把晡不知捷克人怎麼稱呼,不過這是南德和捷奧等地的共同料理,即便是法國東部亞爾薩斯省吃的 Choucroute,講的其實也是同一樣東西。這道菜看來雖簡單,倒也不是每家餐廳都做得好吃(認識的德國朋友都說自家阿媽做的最棒……),好吃的酸菜不僅有去油解膩的功能,酸度口感如果掌握得宜,便能回頭刺激口慾,啃肉便啃得更加過癮。Restaurant Celnice 做得便挺好吃。此外,在德國酸菜多半都是白的,但是捷克常常都能用紅色萵苣作的酸菜,做出來一樣可口。

 

最後沒一個人把盤裡的食物吃完,但每個人都把肚子吃爆了。地主同學的太太說,捷克人現在上餐館,份量不會吃到這麼多,往往都是觀光客點了傳統料理才會送上如此誇張的份量。然而話說回來,既然都特地來了趟布拉格,怎麼放過豬腳不吃呢?總之吃這類傳統料理,說穿了就是思考機會成本的問題,每吃一口豬腳,肚子裡就少了吞一口烤鴨的空間,每塞一片Czech Dumpling,血液流往胃的比例就得提高讓自己更加昏昏欲睡。百思不解當頭,越來越不知道下一口要吃什麼,於是啤酒灌下肚,咕嚕咕嚕,依稀間酒精和豬油好像都在血液裡流竄。營養師和醫師目睹此幕鐵定是不太開心的,不過回到倫敦一面對黯淡的肉類食品,反倒要慶幸一個禮拜至少在布拉格大啖今年最叫人難忘的豬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uc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