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年前退伍,開心逃離台北家的牢獄來英國念書。還記得退伍到開學間好幾個月空檔,為了慶祝恢復自由,決定先跑趟德國語言學校上課;接著語言學校七、八月結業與開課間又好幾天空檔,最後則決定坐火車過境,跑了趟布拉格。

 

於是我四年前足足給了布拉格五天四夜再外加數百張照片。正因如此,不論布拉格再怎麼美,聽到研究所同學繼去年慕尼黑啤酒節同學會之後,今年選在波希米亞的都城碰頭,還是忍不住要皺皺眉:布拉格把晡去過啦,明明歐洲就還這麼多未去過的地方,為什麼不挑個其他城市呢?(去年慕尼黑也是二度造訪)

 

不挑其他地方,是因為這些人在福中不知福的歐洲同學,竟然都還沒去過布拉格!尤其家住慕尼黑的J小姐最扯,居然拖到今年才初訪巴伐利亞正隔壁的布拉格,此話一出,真是叫把晡震驚到五臟六腑血肉橫飛。慕尼黑到布拉格,開車也不過台北到嘉義,才三個多小時唉……要不是看在要見老同學的份上,怎麼也沒辦法想像自己辦簽證、訂假旅館、買機票,勞民傷財又耗損年假,竟然只是為了去個上次早就玩到飽飽飽的地方。

 

但是玩一趟回來之後就不得不承認,即便是二度造訪,新鮮感明明都沒了,布拉格的風貌依然有股攝人魔力,美得無法想像。如果說西歐巴黎是大家閨秀的氣派格局,中歐的布拉格便像是冶艷勾人的妖媚歌姬;專程再去一次還是值得的。

 

更意想不到的是,布拉格看來雖然景色未改,然而這回靠著捷克同學領軍帶路,咱們一行外地人跟著大小巷弄穿梭,三天下來體驗竟然與上回完全不同。果然觀光客事前作足三天功課,也設計不出當地人轉念一想便有的旅遊路線。

 





Café Savoy

 

禮拜五晚上深夜抵達,還搞不清楚東南西北,便被地主帕先生直接帶到酒吧猛灌便宜又好喝的捷克啤酒,在外頭喝到都螃蟹步了,一夥人回去還是難逃帕先生第二輪的自調烈酒轟炸(最賊的是帕先生假借要開車回家名義低酒不沾,只留我們一群人喝得東倒西歪!!)。

 

隔天一早日上三竿起床,個個面如菜色,所以甚麼一早積極搶攻重點行程想都別想,近午時間懶散出門,先來杯好咖啡醒酒才是眾人共識。我們沿著伏爾塔瓦河西側的河邊道路漫步北行,大約五、六分鐘光景,便走到當地知名的薩伏依咖啡Café Savoy。薩伏依咖啡離布拉格城堡的後山上班路不遠,尤其不想爬後山的話,還有纜車可以直接坐到山頂,所以很適合半天遊歷之後坐纜車下山小歇一番。四年前來布拉格便是這麼走的,這一回倒是反過來先喝咖啡再上山了。

 

由於那一早陸續醒來後,眾人已經掃了不少冰箱裡的預備糧儲,所以進了薩伏依咖啡後點的多半就是咖啡一杯,頂多加塊麵包。也因此把晡對於這間知名咖啡的其他餐點還無研究。

 

不過說回那天早餐,發覺捷克人吃 Croissant習慣還和德國人頗像,跟侍者點可頌麵包,他還問你要哪一種:是裡頭包了巧克力醬,還是內夾杏仁糖Marzipan的?等盤子遞上桌來,偌大的可頌上頭上且灑滿糖霜,甜死人不償命,所以若吃慣法國人乾淨俐落,而且是用好奶油去烤出只講究酥脆外皮的牛角麵包,難免對於中歐這種脫褲子放屁的變種不太適應。不過這裡的牛角麵包雖然添了這麼多不必要的口味,相較於英國超市軟膩到波蘿麵包口感的劣級品,還是勝人一籌,仍足以構成幸福早餐的要件。




 


推薦薩伏依咖啡是因為其富麗堂皇的內部裝潢,我自己眼前咖啡看的時間,恐怕還沒有抬頭望著天花板和水晶吊燈的時間來得多。位子對面還有面酒瓶大牆,只怪自己進咖啡廳的時間慢,沒搶到另一排位子,所以有幸跟酒瓶大牆合照的,全是把晡其他朋友啦。

 

裡頭的服務人員並不讓人覺得特別親切,但是盡責且適得其份,東西來得不拖拉,也沒有某些前共產國家服務人員附贈給你的面孔。我想布拉格開放二十年來,不僅大批西方觀光客湧入,很多嚮往歐洲的美國人更定居於此,所以布拉格餐飲服務業的品質應該都已是國際能夠接受的標準。

 

離開時瞧見咖啡門口刻了個1893字樣,本以為這是家百年老店,殊不知回來補寫網誌上網查了,才發現咱們那天見到的裝潢,全是2005年以降的新面貌。依據紐約時報上的評論,原址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的老咖啡店在2001年關門施工,重新開幕後,不僅清除了多年累積的菸燻酒漬,也將共產時代的陰暗氣氛一掃而出,換成現下明亮舒適的用餐空間。所以說我四年前來的時候,薩伏依咖啡其實也才開幕不久耶!

 

身處現在的薩伏依咖啡,不難感受周遭之所以能堆砌出此等金碧輝煌,全是仰賴資本主義的力量操作,但是錢的俗氣並未將裡頭的格調吞噬殆盡,所以折衷後的成品,便是小資階級能夠傾心的去處了。(對啊,工作到快三十,真的就是一群小資)

 

從網頁連回去更發現,這回想介紹的幾家咖啡店,還有好幾家隸屬同一個餐飲集團。也許我去的那家薩伏依咖啡未必是啥淵源悠久的正宗歷史老店,1893,搞不好只是那棟大樓的建成年份而已。但是這麼別有風味的咖啡,自不需正宗老字號的包裝加持,有空來了布拉格,不妨來坐一遭。

Café Savoy
Vítězná 5, 150 00 Praha 5
map
Tel.: +420 257 311 562

 




第二天早上出門大好天氣,走在路上人都有點起笑了,莫非是睡眠不足又加上酒精中毒的緣故....




 

Café Louvre 
 

第二天地主同學帶咱們過橋到伏爾塔瓦河東側用餐。大夥兒前一晚連掃三家夜店,早上起來自然又是一片東倒西歪,不過這一天為了節省時間,眾人一致同意稍微梳洗便趕緊出門,五臟廟問題在外頭一次解決。所以個個摩拳擦掌等著到餐廳放手大開殺戒。 

於是地主同學將咱們領到另一家
Café樓下時,人不禁愣了一愣;我們都急需油膩食物消化前一晚過量的酒精,這工作,輕輕薄薄的可頌麵包擔得來嗎(雖然也是用了一堆奶油去烤的啦)?直到菜單上桌,上頭列滿各式光看就飽了一半的餐點項目,這才放下心來。 




Café Louvre
羅浮咖啡可真是老字號店家,不過是份菜單,上頭都要斗大字體寫著「本店創建於1902年,卡夫卡、愛因斯坦都曾是本店座上賓」。說實話,這種名人推薦把晡不太感興趣,因為名人口味又未必跟我一樣,再說坐愛因斯坦坐過的位子腦袋也不會變聰明(尤其下次證照考試也不會拿比較高分),坐卡夫卡坐過的位子文筆也不會變好到哪去。何況名人還是作古名人咧!什麼興思古之幽情那都一概不必了。愛因斯坦跟卡夫卡來的時候,店家掌廚肯定不是同一人,所以味道又不保證一樣。而且就算是百年老店,共產黨統治捷克長達幾十年,這中間根本沒辦法輝煌照舊。說穿了,和廿世紀初設立的老字號中間隔了這麼大一個斷層,今天的羅浮咖啡幾乎可以說是重新來過,沒有延續的歷史,只是拿來當招牌包裝的。

話倒是說回來,
Café Louvre 其實將室內氣氛經營得奇好,裝潢保持舊日輝煌卻又不賣弄過頭,暗桃紅的妝色配上乳白的雕花牆緣,身邊不時又見黑色制服配上腰間以下繫著白色長圍裙的侍者托盤來回走動,置身其中真隱隱有股往昔奧匈帝國特有的奢華。捷克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脫離奧匈帝國獨立,之前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了好幾百年,所以布拉格也和維也納一樣,過去都沉浸在濃濃的咖啡香裡,咖啡文化與生活無法分隔。文人在此長談,市民一天生活中也少不了泡在咖啡屋享受人生與咖啡的好時光。 

那股獨特的「舊」感,讓我聯想到了台北的波麗路餐廳。假如有人無法將這二者連結在一起,或許可以另外比喻,
Café Louvre 對捷克人來說,可能就像是東方人看待開放後重新打造的上海百樂門。

這天顧著吃,加上一行歐美同學都沒啥拍攝食物的習慣,把晡不太好意思東拍西拍,所以在
Café Louvre 留下的照片奇少。最後點了個其貌不揚的火腿起士加馬鈴薯煎蛋,嚼得大呼過癮。美國同學點了盤義大利麵配上Mozarella水牛起士,我本來也覬覦她盤中的剩菜,那知對方也吃得光光。至於捷克同學點的那盤肥滋滋的奶油培根濃湯看來也叫人胃口大開。

咱們那天直接就拿午餐菜單來點,不過即便是早餐菜單,還是有魚子醬和
Goulash 牛肉湯這種匪夷所思的不清淡食品當作一天開始,連心血管栓塞第一名的English breakfast 也請君放馬過來,對把晡這種早上不怕油膩甚麼葷素都敢吃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堂門口的休息站。當然,若要水果優格玉米片這類腸胃感覺不到它存在的典型健康早餐,Café Louvre 還是很貼心地為您供應。





若再有機會造訪布拉格,早上的胃鐵定會留給
Café Louvre。我最欣賞它的是這裡觀光客雖不少(當然當地客人也多),價錢卻保持得十分合理。咖啡一杯約莫在四十到五十多塊捷克克朗,換算成台幣,應該都是一百塊以內可以解決的價錢( 一克 朗是不是稍微比兩塊台幣再少一點?我是用英鎊個別的兌換匯率算出來的);除了飲料之外,倘若考量付的錢還包括服務、餐廳裝潢,這花費應當算是平價消費吧?

Café Louvre 
Národní 5, 110 00 Praha 1
map
Tel.: +420 224 930 949
  

想多看看這家店的室內裝潢,不妨參考這個網誌,裡頭不僅圖片多,寫得也很詳盡喔!




(註 1
:我對於標題字要怎麼用想了滿久的,眼看才二篇 Café 字就破了三千,關於捷克大餐的部分八成要另闢一篇,所以「吃吃喝喝」後頭便得加副標。可Café 若說是「咖啡廳」,真有種當場low 掉的感覺。

想想還是法文講來好聽。英文管喝的叫 Coffee,咖啡屋才叫 Café,反觀法文喝的也是 Café,賣咖啡的地方也叫 Café,完全同一字。哪天中文裡「咖啡」也直接等於咖啡屋或咖啡店的話,那就方便好聽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uccino 的頭像
    babuccino

    一個人落腳倫敦大橋

    babuc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