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頓的空氣裡有股「富裕」的味道。平價消費觀光客當然還是大批湧入四處穿梭,可是人口不到五十萬的小鎮,要養得起 Hugo Boss 專賣店,消費人口裡一定少不了一批備著厚實口袋麥可麥可的金主。
此地建築外牆粉刷新穎,店家裝潢不出三家便有一戶別出心裁。可是現實世界裡什麼都要銀兩,這股可愛細緻的氣氛,自然也還是要靠錢堆砌出來。小城花錢維持典雅外觀,後頭再盼款項入帳,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因為客人來了花錢,所以當地付得起時時粉刷裝修的開銷,也因為時時粉刷裝修,所以花錢的人肯來,來了又肯掏腰包。
維基百科上說,布萊頓一年觀光人次八百萬,觀光財源是一大收入。問題是靠觀光維生的小城這麼多,卻非個個都有布萊頓奢雅的調味兒,所以事情沒表面這麼簡單。
布萊頓的氣候當然不能與熱烘烘的邁阿密或暖洋洋的西班牙Alicante相比,可是在英國本土,它好歹也是英國人島上可及的最南端基地。想退休養老但不又願離開英國的有錢白髮族,候鳥南飛,陸續在此地買屋安巢;看是要落地窗面向大海的公寓,還是寧靜巷弄裡的雅舍,總之他們人搬定之後,消費力跟著來到北海岸的小城生根定居。
所以退休族是城市富裕的原因。可說了退休族,還是沒把全貌交代完畢,否則海濱天堂全靠退休族,怎麼市容不是一片白髮而有此年輕活力?除了大學城學生人口,年輕上班族 Young Professionals 也和布萊頓保持一段曖昧不清說不明的關係。
要說布萊頓近代發展,不能不歸功於鐵道建築,也不能不怪罪於鐵道建築。十九世紀與倫敦以鐵路相通之後,布萊頓便升格成為首都人單日旅遊的熱門地點,此地位至今歷久不衰。然而一旦鐵路把兩座城市繫起來了,布萊頓也名副其實降格為倫敦的 Bitch,淪為首都專用後花園,仰賴倫敦來的大筆財源而活,日趨失去自主性。
倫敦不乏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律師、銀行家、會計師,成家未滿學生以上,白花花的閒錢其實都在心智也未必成熟的年輕人身上。年輕人對布萊頓沒有當地人對家鄉的情感,只把小城當成巨大夜總會,想要逃離倫敦作樂卻又不能走得太遠時,便來享樂一番。於是倫敦留為倫敦人的正室,布萊頓便成了金屋裡藏的嬌俏情婦,定時供倫敦人來縱慾一番。
還記得進公司不久,若聽同事相約出遊,提案地點多半不脫布萊頓,總之英國年輕人,沒有一個錯過布萊頓。即便今日廉價機票如此流行,英國同事飛過巴塞隆那布達佩斯之餘,還是常常彼此分享夏天布萊頓之旅的樂趣。如此樂趣再加上交通如此便利,倫敦人到布萊頓遂不只是限於單日旅遊;嚮往布萊頓海景、步調的,索性就住在布萊頓,甘願日日通勤倫敦上下班。
把話說穿,這些人和倫敦藕斷絲連,多半是為了高薪工作才天天首都進進出出。然而他們離不開高薪工作的原因,卻是為了支撐在布萊頓舒適的布爾喬亞生活。所以為了住在布萊頓,每天早上都得離開布萊頓,為了維持寫意的生活方式,每天卻過著毫不寫意的通勤生活;這就像是為了留住恣意任性、揮金如霍的情人,搞得自個兒下海賣淫一樣矛盾。可布萊頓好像就有這股魅力叫人為她做牛做馬。
你說這些人是倫敦人嗎?也不完全是;說是布萊頓人嗎?倒也不盡然。就因為有這麼一群游離的族群在,布萊頓的空氣裡,除了富裕的味道,好像還有一點點物質成分、一點點實用導向、一點點工具性的眼光。這些出現頻率不亞本地人的外地人,帶著臨幸的心態,把布萊頓當成動念時才招換的娼妓看待,於是布萊頓也就真的變成如此名妓一蕊,讓人如此對待。
把晡和友人沙灘走了好幾回,Gay Bar大街也繞了好幾圈,無奈時間尚早,氣氛還不算熱鬧。盤算用餐時間快到,彼此說好,不如覓食優先。
Gay Bar 大街附近只有酒吧零星供應的伴酒菜,再不然就是路口的義大利麵或者漢堡煎肉排,看得二人直皺眉。都到了海邊來,至少也要吃點海鮮吧?於是我們擴大行動範圍,開始往城區走去,越走卻越叫把晡嘖嘖稱奇。這一小段路走起來,和平時散步倫敦的經驗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布萊頓自然不比倫敦步調匆忙,但除此之外,布萊頓不只道路寬敞,連人行道也留了餘裕的行走空間,一路行走屢屢浮出似曾相識的感覺。
走到Gay 大街外頭的廣場忽然頓悟:布萊頓好像歐陸的城市啊!先前經過觀光客群聚用餐的廣場,神似巴黎蒙馬特;提款銀行旁的大路,活生生像從德國呂貝克移植過來;至於讓我頓悟的廣場,也喚起過往對羅亞爾河流域杜爾市的記憶。想不到在海峽這一端,竟有個神具歐陸風味的特色小城。
不過一個小時的火車車程竟然像是過了海,那一瞬間對布萊頓的好感升漲到了極點。我興高采烈把太陽眼鏡撥上髮緣,準備找間餐廳坐下來好好享受一頓海鮮大餐。
行經風味獨特的綠色小屋,看來像是小餐館一家。喜孜孜要看菜單給了甚麼豐富選擇,哪知板子上頭只寫了斗大的「Fish & Chips」。
不甘心再找到北海邊的仿蒙馬特廣場,看到賓客滿堂的室外座位,藍色遮陽傘及布條上畫著好大的魚一隻。應該是專營海鮮的餐廳吧?再看外頭公布的菜單,上頭不幸又是Fish & Chips。
即便我們萬般無奈走回海灘旁邊的快餐區一家一家找,空氣中也只滿溢著炸薯條的油膩味,遊客人人善盡國民義務,來了全都再吃Fish & Chips。
你們這些英國人,是沒有其他海鮮的吃法嘛!!!!
原來歐陸城市的錯覺只是海市蜃樓,不論外表如何光鮮,英國人蓋的城市,骨子裡終究是個魅力稍遜一籌的英國城市。
(把晡後來還是成功找到其他海鮮啦,就在海灘上某個人立龍蝦招牌旁的小販,詳情請見相簿。照片裡這碗海鮮雞尾酒有螺有蝦有烏賊還有些不知名的東西,好吃歸好吃、鮮美是鮮美,可是中午沒吃到熱的東西就是怪,果然後頭又跑去吃義大利麵了。也不過就希望餐廳可以準備一點海鮮熱食料理,不要什麼都用炸的;人家法國人會弄、西班牙人會弄、義大利人會弄葡萄牙人也會弄,是有這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