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平常我不太買報紙,大致來說是因為時間不夠,而且報價不便宜。英國報紙,圖多字少還有爆乳的畫報不算,幾家大報折合台幣一份大概都四、五十塊。於是我只在網路上點幾則要聞,反正我的點閱率也可以讓他們賺賺廣告收日。不過每到週末我一定會買下衛報(The Guardian)那疊厚厚的週末版,然後慢條斯理地看上二天。

這閱報習慣好像可以另闢一篇文章了。廢話不多說,總之今天早上翻閱衛報書評版時,讀到一個似曾相識的作家名字Paul Theroux,談他的旅行文學寫作經驗,直到讀到他歷年來的著作之一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當初天下翻成保羅索魯的原名,而我大二的時候,就是以「老巴塔哥尼亞快車」的書介參加系上的李政育新聞獎。真令人懷念啊,ㄧ眨眼八年就過去了(沒錯,的確是整整八個年頭!!)



那時候我讀這二本書讀得很辛苦,嘔心瀝血寫完這篇書介最後卻沒得獎;不過現在看來直覺得,難怪當時沒有得獎。對這篇舊文我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那時剛剛接觸一大堆傳播理論,迫不及待想把他展現出來,而且結尾實在是寫得太刻意了(但現在寫出來的東西好像也沒好到哪裡去),但既然是已成的作品,就還是讓他保持原樣。我記得那時候很努力地要接觸國外的文學,所以天下新闢的文學系列幾乎本本照單全收,後來給林元輝老師點出把晡中文西化的癌症問題,我翻譯書就讀得少了(只是問題好像也沒改善)。報紙的書評版說,這本書的英文版下周要重新推出經典版,我可能會用英文再重讀這本書,但是屆時可能沒那心力再寫另一篇讀後感,還是拿舊作先充數就好。




書名: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
    從北美到南美的火車之旅 By Train Through The Americas

作者:保羅 索魯 Paul Theroux

這是一場探索『旅行』的旅行。

沿著時間和鐵路的脈絡,我們透過火車的窗口和作者的雙眼,開啟了對美洲大陸壯麗景色的想像﹔另一方面,藉由作者犀利的批評和深刻的觀察,在擦肩而過的形形色色旅客身上,我們得以窺探各地社會文化的深層面,同時驚訝於一個人受限於自己的盲點,在大千世界中竟能如此窄視。

而事實上,我們伴隨著作者在這個過程中不停檢討『旅行』本身。

旅行文學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你不但神遊於自身足跡未能履及之處,更能一步步不經意地,抽絲剝繭地觀察紀錄者。也就是說,引人入勝的旅行文學作品,不在於多少稀罕的景物投射入他的瞳孔,而在喚醒了多少烙印在他腦海的生命片段,那些無法單純用鏡頭取代的結晶。一個積極的讀者渴求的,不是作者看到了多少,而是他要和讀者分享多少。

意義產生於互動之中,有人是這麼認為的。

因此沒有視覺的旅行紀錄,要發揮到淋漓盡致,甚至讓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也相形失色,就看作者用怎樣細緻的眼光去解讀,同時也端賴作者本身的內涵是不是一樣的吸引人。

老實說,我對本書中景色的描述並沒有多大印象,事實上對於這方面我也興趣缺缺。本書最鮮明,甚至會讓讀者感到反感的,是作者保羅索魯對於人事、景物的觀察。這個觀察幾乎可以和批評劃上等號,你可以說作者尖酸刻薄、憤世嫉俗、或是犬儒式的自命清高,但又不得不承認他每一字每一句都刻得一針見血,而其後揭開的真相更赤裸得令人不安。

也許這令讀者驚心動魄的不安,來自我們刻意忽視的社會現象被彰顯得如此尖銳,或者我們在那些俗不可耐的人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不論是隱隱約約或是攬鏡自照似的雷同。

於是隨著列車南下,更迭的不只是從雪地到玉米田,或者從火山到荒涼的高原﹔歷歷在目的是中南美洲的集權社會、巴拿馬運河區內一心維護殖民統治的居民、不知道誰為因誰為果的階級不平等和貧富差距、阿根廷中移民對自己來源的茫然若失、和每個國家的封閉與自滿。也許這是另一個來自高收入,白種美國人的憐憫眼神,但除了作者的批判之外,更多時候從書中不同邂逅的對話中,觀光客歧視的施捨心態,富人對貧民的嫌惡,拉丁美洲國家式的夜郎自大不現自明。

流暢的對話式記敘,各文學作品的旁徵博引並非本書獨一無二的理由。從作者執意搭乘火車開始,就對『旅行』進行一再的反省,因為『……搭機的旅客等於是時空旅人,他爬入內鋪地毯、散發強烈消毒味的通道,繫好皮帶,準備返鄉或離家。時間變短了,或者該說時間扭曲變形了,使他從一個時間區離開,然後在另一個時間區出現。』

『我感興趣的是在晨光清醒後的故事:從熟悉到有點陌生、到頗為新奇、到全然不識,最後到置身於奇鄉異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達﹔是旅行,而非降落。』

這趟火車之旅的動機,本身就是對旅行的一種批判,因為太多太多人只是藉由飛機,在地圖上做點和點之間的轉換,於是旅行的過程只是一段空白的記憶,更毫無樂趣可言。搭乘火車固然漫長、費時、不舒適,但這正是旅行中真實的體驗。

而當飛機只在富裕地足夠負擔興建機場的城市間來回時,火車卻行駛過赤裸裸未經修飾的貧脊鄉間。這本書內含最大的反省,在於一般人從事的所謂『旅行』充其量不過是到世界上另外一個地方,過著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方式,頂多換了些新奇的包裝,對世界上大有過著其他生活方式的人茫然不知。或者好一點,或是更惡劣一點,看著活在其他世界的人,像是觀賞動物園的動物,流露一點驚訝、厭惡、於事無補的同情,最後拍拍屁股離去。

透過衛星轉播收看其他國家的節目,在路上發現不同膚色的人種,我們就高聲附和說全球化如火如荼地進行,讓世界緊密地結合像是地球村。這個說法也許可以成立,因為各國的都市及富裕地區的確越來越相像﹔只是他們和國內的偏遠地區漸行漸遠。於是近乎每個國家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上層熱烈交流,對下層視若無睹。

我們懷著宏偉的眼光,我們要拓展國際視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於是我們要旅行,所以我們搭上飛機,抵達了異國的首善地區,以為自己了解這個世界。這樣的思考邏輯中間出了什麼樣的問題?當我們甚至還沒想到有問題的同時,作者早已穿越美洲大陸去尋找答案。




----------------------------------------------------------------------

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不妨也看看這篇網上的書評吧。我可是過了八年才知道這是本老書。

http://www.travelliterature.org/reviews/patagonian.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uccino 的頭像
    babuccino

    一個人落腳倫敦大橋

    babuc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