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夏天倫敦節慶不斷,本以為隨著日照龜縮時序入秋,生活也要步回枯燥的正軌,讓歡鬧伴隨夏天陽光熱力一起消退,且盼明年六月再度聚首。怪的是天氣轉涼,街上熱褲、夾腳拖陸續退場之際,主辦單位熱度卻絲毫未減;某天搭車回家,踏出地鐵車廂不過二三步光景,側眼一瞥,留意到走道旁換上了新的活動海報:
歡迎您參加The Thames Festival 2009,倫敦泰晤士河節。
唉呀好生胡塗,倒忘了九月中還有這個名堂。 泰晤士河節選定每年九月中旬某一週末舉辦,六、日二天各有活動,大抵有吃有玩,有街頭藝術有表演活動,範圍從傳統倫敦核心東界的塔橋,一路延伸彎過倫敦之眼直達西敏橋,攤位和活動地點就分布在泰晤士河的南岸步道、橋上封了的車道等公共空間,邀請市民前來玩上二天,最終再以夜間嘉年華與煙火收尾。 倫敦市中心河岸一年只准放三回煙火,規模最大非跨年倒數莫屬。然而若沒耐性等到年底,九月泰晤士河節小小煙火也能讓人過過乾癮。至少這時節等煙火秀開跑,還不必因為天冷而等到全身僵硬唉呀呀叫苦連天。 回英國上班頭一年九月碰上考試,閉關不問世事,不知有這麼一個節慶可以湊熱鬧。第二年日子在渾渾噩噩間遊移,明明新家就已搬到河岸附近,還要大學同學炘倫臨時邀了才知自家地盤輪到好戲上演。異國料理、各式藝品攤位開滿河岸,咱們卻在收攤前夕才姍姍來遲,最終時間不夠而逛得匆忙,事後直呼可惜。敖也熬到第三年了總算有計畫出遊,打算早早抵達河岸疆界內完全走一圈;正餐也不在家先弄過,留著肚子多吃點不同美食。今年鐵定要來點海鮮。 饒是如此,還是有疏漏。2009年換了另一位大學同學NE來英進修,她也想看看這泰晤士河節究竟有多厲害。NE八月底剛到,還沒沾染上這裡懶散的習氣,是以出發前竟然特地上網查了個仔細,還來信跟把晡說,以下圈選二個活動看來最為有趣,不知你意下如何。 天啊,我一直以為泰晤士河節不過就是在河岸邊走邊吃,晚上放個煙火,誰知道二天之內竟然還另塞了大小節目。果真應了出外遊子的鐵律,當地待越久的反倒越孤陋寡聞。 週六當天,天氣比去年好得多,漫步同時不用因為畏懼冷風而拉緊外套袖子,逛起來心情愉悅不少。 NE 選定的第一站是南華克橋,位居河道中段,在直通聖保羅教堂的步行千禧橋以東,又在兒歌垮下來垮不斷的倫敦橋以西。南華克橋上頭本日封道,車流勿過,空間騰出讓給 Feast on the Bridge活動,而既然顧名思義為「橋上盛宴」,咱們二人上橋前沒在河岸攤位先開殺戒,空腹要留著,準備上橋大肆祭拜五臟廟。 窘的是,賣吃的攤位只有南側橋頭稀稀疏疏八、九攤。NE跟把晡一開始還怕人在橋頭就吃飽了後頭沒肚子,刻意忍著不下手,預計比較完一圈再開買,怎知嘗了一攤東歐來的烤肉甜點,走沒幾步,食物販全部鞠躬退場。兩人立時傻了眼。橋上剩下空間,泰半都是無盡延伸的長桌,桌子伸啊伸到過了橋的半截,好像討了十二房妻妾的大戶人家,三代同堂開飯的壯闊規模;問題是賣吃的這麼少,擺這麼多吃坐的位子是要幹嘛咧? 橋上既然不擺吃攤,立的自然就是活動攤。我們越走越感,啊多麼痛的領悟,南華克橋的Feast on the Bridge原來是親子娛樂區。 咱們一路看過,任何活動設計都走寓教於樂風,於是橋上工作人員不論是裝扮還是說話都得落入自作賤的慘淒,行頭穿得誇張丟人,說話一口發毛娃娃音。大夥齊努力,其實也就可憐可憐年輕父母,讓他們不必待在家中跟自己小孩相看二瞪眼,帶來這裡用各種名堂打發時間,然後一攤接一攤,眨個眼一天就過去了。小朋友腳踩葡萄、手做人工色素Muffin,定點時間還有親製美乃滋,老爺爺騙笑說故事。然後因為主力觀眾皆為都市飼料雞,小朋友不識牛雞只知牛排炸雞,主辦單位也就真把小牛關在貨車鐵欄裡把車開上橋,把雞連同雞舍搬上路中間。 其實都市小孩不識農村生活,最好的方法還是帶他走一遭鄉野之旅。否則把這些東西個個抽離原本的脈絡環境,分門別類展到都市中心來,小朋友對於鄉村的響望難保不會成為扭曲的農版迪士尼樂園,這種認識幫助究竟有限。或者換個角度想想,為何一定要識得農村生活哩?我是都市長大的,不也過得好好? (橋上活動就不再廢話,對這騙小孩專輯特別有興趣的,請看看我的相簿吧) http://picasaweb.google.com/babuccino/20090912ThamesFestival# 把晡一開始是心存懷疑,到半路則十分篤定,這些攤位,內容和去年大同小異,他們就連佔的位子恐怕也是按去年的牌照區規劃重新來過。於是把晡便成功預測滑鐵廬大橋一過,咱們走到Embankment之前會有泰式料理、日本章魚丸和西班牙海鮮飯。回家再看,果然2008年粉紅黑底招牌烤山豬,也是在泰特當代美術館外頭,也和開稱加勒比海料理的牙買加老闆比鄰。 而且倫敦待得久了,很多東西也漸漸顯得不怎新奇。這一攤西非食物Camdem Town就嘗過,那一攤敘利亞式甜點平常就在Borough Market擺攤。今天就算錯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要真嘴饞,自然知道哪裡可買。 內容重複叫人略為失望之餘,我們在號稱正宗不列塔尼來的法式可麗餅攤前,也是等餅子等得膽戰心驚。年輕小姐麵糊倒下去,光刮開這一基本步驟,既便是外行人也看得出她手腳不怎麼俐落。麵糊散開高高低低,散得不勻稱,果然另一面熟了要把餅皮抄起的時候,小姐怎麼小心也避不了刮出一大塊怵目驚心的破洞。價高一倍的可麗餅賣相,比記憶裡的平民美食差得可遠;把晡還在法國的時候,姑且不論布列塔尼當地的正統可麗餅,就連巴黎隨便一個小販賣的,也沒看過餅皮離開鍋面時上頭留了個十元銅板大小的洞。 英國的市集節慶總免不了這缺點。這是一個高度工業化、都市化又不太講究美食的國家,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好的市集節慶眾人是為了好東西而來,農家自製乳酪、果醬、酸菜、火腿,隨便試吃一口就叫人折服,因為攤子另一端的大叔大嬸,本就是做這些在行的。像我對法國抱怨雖多,對於法國的市集,卻有流不盡口水的想念。 英國的市集節慶,則有很多所謂的Young entrepreneur,年輕人既具備創業精神又有經商頭腦。他們對這些東西未必有涉獵未必多在行,但是他們嗅得出有商機,所以找個機會惡補、訂個最大獲利的價錢,也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手藝純熟,young entrepreneurs就大大方方開賣;所以英國的市集節慶,很多是咱們學校園遊會的水準。 擺攤賣東西當然只為了賺錢,差別在於,把賣的食物煮好做好,對於某些人來說也是事關信譽的目標,對於半路出家的年輕老闆,食物只是工具,弄到能賣了就好。找坑跳了賺錢,在英國文化裡是傳為佳話的一種美德,我平常也沒意見,只是一上市集,便得提醒自己標準別放太高。幸好大倫敦地區外來移民眾多,第一代的移民還會做自己的家鄉菜,有時踩踩地雷,還是吃得到一些好東西。 抱怨講得稍遠,不過從這些抱怨裡還是可以下個結論:泰晤士河節,如果登場時你剛好在倫敦,不妨就跑趟河邊看看,但分身乏術時不必特地跑來,從遠方來旅遊不必專程為此趕來,原本要來沒來城也毋須跺腳懊惱。泰晤士河節的存在挺雞肋的,錯過了,跑個倫敦常態的觀光市場便是。
下橋前又到東歐烤肉攤買了一份Kofta,NE則大啖山豬,兩人又來杯另類特調啤酒。走回河岸走道一路西行,看看停停,二人卻沒再買多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