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三天,老爸大人下令:「當天就兩個兒子下廚給媽媽吃吧!」主角老媽當然樂觀其成。於是原本該是歷年來最好混過的母親節,馬上又不得輕鬆。
過往每到了五月,把晡就開始罹患母親節憂鬱症。母親節向媽媽表示愛意跟謝意就好了,有什麼好憂鬱的。
問題在於,這謝意要怎麼表達?
母親節二、三個禮拜前,資訊全面席捲,生活全面轟炸,一刻也不得安寧。叫一聲「阿母」也好、換一聲「娘」也行、來一聲「馬麻」也罷,總之轉開廣播有電台溫馨劇、打開電視有名人攜母脫口秀、翻開報紙不乏密集廣告和置入性行銷、走在路上還要小心被促銷的旗幟打到;廣告新聞雙管齊下,慶祝母親節喔,孝敬辛苦的媽媽喔,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喔,搞笑的、濫情的、媚俗的、粗製濫造的,偏偏就獨缺低調的。
「其實媽媽最喜歡你小時候親手做的卡片。」老媽珍藏我九歲時的大作一份,每隔幾年就要拿出來講一番,講完還要很珍惜地握在手心,就差沒把它按到胸前。哎,但是廿八歲的人再做一份卡片,兩手空空什麼也不送,您還會這麼感動嗎?老媽啊老媽,您可是每年母親節前二、三天就會到我房間巡巡、探頭來問「你今年要送什麼」的川島芳子啊。
送老媽禮物不但力求不能重複,還要緬懷過去、前瞻未來。禮物不只要送得巧,還要送得有誠意。不是說找到極為合適的禮物就算了,買下來之前,還得考量當年自己的購買力,斟酌再三。我家不巧又有個超級會挑禮物的老哥,眼光銳利,下手又快、狠、準。每年光是確保不跟他撞禮,就弄得我一個頭兩個大。
某一年忘了是費玉清還是蔡琴開始巡迴撈錢演唱,老哥手腳快,當場訂票買給老爸老媽各一張。兩老演唱會當晚盛裝出席,看得整晚陶醉(但如果是費玉清演唱會,老爸應該就是衝著黃色笑話去的),回來酒沒喝,臉上都還帶點微醺的笑意,誇老哥誇的喔。那時我買這種票還買不起,自此演唱會票這種百送不膩的禮物,就讓給老哥成了他的基本盤,母親節、父親節、老媽生日、老爸生日、二老結婚紀念日通通可以送。恰巧這些老歌星越撈越兇,三不五時就再來辦一場,於是買演唱會票就成了我家固定儀式之一;畢竟買的人甘心,收的人也開心啊。
而我則在大大小小的店家和百貨公司的苦海中繼續翻騰。禮物買得便宜,難免會有「我看你平常買東西買給自己都很大方,怎麼一年送一次媽媽禮物就這麼吝嗇」的抱怨聲,偏偏買得若是貴了,又要說「我看你這樣買東西不知節制,真的會很害怕。雖然說對媽媽大方很好,但是你的錢都還是父母給的,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這幾年開始打工、上班,錢是自己賺的,總算取得豁免權,免受揮霍無度的指責,而且超額購買還能折價換誠意,達到「我可是犧牲平常自己的零花,不買蔡依林、阿妹好送你這禮物的咧!」這種誠意訴求。但是買禮物並未因此而變得更輕鬆。母親節備禮仍是一門挑戰兼學問,難度未減、只是針對的重點不同。
某一年要是買得貴了,老媽對禮物的期待就會跟著拉高,於是隔一年若回歸質樸風格,禮物收到的時候很難不犯幾聲嘀咕:「怎麼跟去年比起來差這麼多?」。於是拿捏當年購買禮物的預算,就變成送禮送到皆大歡迎,又不債留自己的最高奧義。
價格的區間範圍,當然還是可以短期波動,但若把送禮開支畫成曲線,至少長期要斜線上揚,求穩定成長。拿我歷年送禮清單用經濟學分析,應該可以同時反映台灣的經濟發展跟通膨史吧?
今年從英國五月回台灣,貪的是淡季的便宜機票;四月英國在放復活節長假,而暑假檔期也緊鑼密鼓、預備開跑。改五月回來後,機票現省一百多鎊(約六千多台幣),自己這金牛寶寶也不用在外地孤伶伶過生日,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
可是啊,母親節卻被逮個正著。
我在英國苦挑挑不到禮物,上了飛機免稅商品也瞧不出個頭緒,回台灣後卻突然靈機一動:就拿英鎊塞一塞包個紅包好了,紅包外頭再寫個小兒頭一回自食其力領的正職薪水,夠感人吧?連外幣都不用兌換!(好啦!我今年真是超不孝的~)事前零準備,可是效果應該不比過往差。
本來要安安穩穩過得母親節前一週,不料老爸一提議,前頭為了張羅吃的又忙了好一會兒。而且那紅包送出去,好像沒什麼回應。老媽竟然還當場就把錢剝出來點,向銀行行員那種點法,大拇指扳啊扳。她是沒什麼抱怨,但也沒說我包得是多是少。
順路來個民意調查,我最後湊不出168的吉利數字,最後包個滿滿的一百鎊(大約六千台幣)。同事跟霞飛吃了一驚,都問我包那麼多幹嗎,然而本人還只覺得剛剛好。這符合當下的行情嗎?(不是說現在不景氣,紅包可以縮點水吧?)
- May 12 Mon 2008 10:11
母親節焦慮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